[发明专利]小区重选的实现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9624.2 | 申请日: | 2009-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1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杜忠达;黄亚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8 | 分类号: | H04W36/08;H04W36/30;H04W4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区 重选 实现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小区重选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和小区重选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将对小区切换和小区重选的过程进行描述。
具体而言,通常,当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也可称为用户终端)离开一个小区进入另外一个小区时,该终端所接收到的原来所在小区的信号将会越来越弱,而该终端所接收到的正在进入的小区信号将会越来越强。为了保持终端接收信号的质量,需要将该终端由原来所在小区的基站转换到新进入的信号较强的小区基站,对于连接态的终端,这种基站之间的转换就可以称为切换,而对于空闲态的终端,终端驻留小区的变更可以通过小区重选过程完成,需要对目标小区进行检测,在符合要求的小区中进行小区重选。
在第三代(3rd Generation,简称为3G)移动通讯系统中,终端可以对不同小区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并将测量得到的信号质量和驻留小区的信号质量门限相比较,如果测量得到的信号质量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到达重选准则,则终端将会重选到该信号质量达到重选准则的小区。
具体地,终端进行小区重选是指:终端需要测量本小区以及相邻小区的信号电平或者信号质量,然后将本小区测量值映射为小区重选评估值Rs,将被测的相邻小区的测量值映射为Rn。之后,将Rs和所有的Rn值放在一起排序比较,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无线信号质量最优的小区,如果此时最优小区不是终端驻留的当前小区,终端将重选到该小区。这里的Rs和Rn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协议来确定,计算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参数由驻留小区的广播信道下发。
上述小区重选的方法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的“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为E-UTRAN)”系统中的同频小区重选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在该重选过程中,Rs=Qmeas,s+Qhysts Rn=Qmeas,n-Qoffset,其中,s表示驻留小区,n表示相邻小区,Qmeas,s表示驻留小区测量电平,Qmeas,n是相邻小区的测量电平,Qhysts表示服务小区的迟滞,Qoffset是邻小区的电平偏移值,终端会将所有R值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为当前最好小区,终端会重选到该最好小区。在该重选过程中,邻小区的重选难易程度除了取决于小区的无线质量外,还取决于Qoffset的取值大小,所以这种通过R的排序重选方法可以称为基于偏移的小区重选方法。由于该基于偏移的小区重选方法需要测量所有频内和频间的相邻小区,因此会导致终端电池消耗速度加快。
除了上述基于偏移的小区重选方法之外,终端可以对不同频点的测量需要切换接收机的共振频点,而同频测量则不需要,LTE将所有的相邻小区按频率分组,终端先基于频点的绝对优先级排序,找到最高优先级的频点,然后在该频点内按基于偏移的小区重选方法选定一个小区,这种重选方法被称为基于优先级的重选方法,具体定义如下:
条件1:被测频点上一个小区的SnonServingCell,x值在TreselectionRAT时间内都大于门限值Threshx,high。其中,x表示被测频点,nonServingCell表示被测小区,SnonServingCell,x表示被测小区的测量电平,TreselectionRAT表示小区重选测量时间。Threshx,high向高优先级频点重选门限。
具体地,基于上述条件1,在进行小区重选时可以结合如下判断规则:
(1)如果一个高优先级频点内的某一小区满足条件1,并且终端在当前驻留小区已经驻留1秒钟以上,则重选到该小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96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