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站台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9832.2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4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堤裕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1B1/02 | 分类号: | B61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站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站台上而被使用的站台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14824号所示,已知有如下的站 台门装置:具有门箱和门体,门体相对于门箱进退移动,从而开闭乘降通 道。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站台门装置中,门体的结构,是在组装成框体状 的构架材上嵌入透明板而成的结构。为了将构架材组装成框体状,而通过 焊接将构架材彼此予以接合。
如以往那样对构架材进行焊接来制造框体时,会出现如下问题。即,焊 接构架材时会产生歪斜,因此,框体制造作业,便伴随着歪斜修正的作业。 由于构架材具有一定程度的大小,因此,修正歪斜的作业花费劳力,从而 造成歪斜的调整作业非常费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站台门装 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轻门体制造作业负担的站台门装置。
本发明的站台门装置,包括能够设置在站台上的门箱体和能够进退移动 地支撑在该门箱体的门体,上述门体具备由多个构架材构成的框体,该框 体是将上述多个构架材互相连接而成的结构。
本发明中,通过将构架材彼此连接便能制作门体的框体,因而制造框体 时便无需进行歪斜修正作业。因此,能够减轻门体制造作业的负担。而且, 能够预先设定好构架材的连接位置,因而能够在工厂内进行构架材彼此的 连接工程,而且还能够使其作业实现自动化。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构架材由铝或铝合金的挤压材构成。采用这种框体, 相比由铁制构架材形成的框体,能够实现轻量化。因此,在搬运门体或者 将门体安装在门箱体的作业中,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而且,由于门 体的重量减轻,因而能够减轻门箱体支撑门体的负担。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门箱体包括外壳和支撑在该外壳的基座,上述基座 上支撑有用于驱动上述门体的电动机和用于引导上述门体的直线轨道。采 用该结构,电动机和直线轨道支撑在基座上,从而由基座承受门体的重量。 但是,由于门体的框体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其重量减轻,因此,能够采用 使基座支撑在门箱体的外壳上的结构。因此,无需在门箱体的内部另行设 置用于支撑基座的部件。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多个构架材中的至少一个构架材,由中空部件构成。 采用这种框体,相比由实心构架材所形成的框体,能够减轻重量。因此, 在搬运门体或者将门体安装在门箱体的作业中,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 而且,由于门体的重量减轻,因而能够减轻门箱体支撑门体的负担。尤其, 在构架材由铝或铝合金的挤压材构成的情况下,即使构架材形成为中空形 状,构架材本身的制造不会变得麻烦。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框体包括,门头侧纵构架;门尾侧纵构架;与上述 门头侧纵构架以及上述门尾侧纵构架的中间部位连接,并从上述门尾侧纵 构架突出的第1横构架;在该第1横构架的下方与上述门头侧纵构架以及 上述门尾侧纵构架连接,并从上述门尾侧纵构架突出的第2横构架,此时,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门头侧纵构架、上述门尾侧纵构架、上述第1横构架 以及上述第2横构架,均由上述构架材构成,上述第1横构架、上述第2 横构架、上述门尾侧纵构架,均使用相同截面形状的构架材。采用该结构, 能够从一个构架材中切割出第1横构架、第2横构架以及门尾侧纵构架。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门尾侧纵构架,以被上述第1横构架以及第2横构 架分割的状态予以设置,并且与上述第1横构架以及第2横构架的中间部 位连接,而上述门头侧纵构架,以不被上述第1横构架以及上述第2横构 架分割而从上端直至下端连续的状态予以设置,而且,以上述第1横构架 以及上述第2横构架的门头侧端部与其抵接的状态予以连接。采用该结构, 能够在门头侧纵构架、门尾侧纵构架、第1横构架以及第2横构架设置在 同一面内的状态下,连接这些构架。因此,不仅能够防止门体的厚度变厚, 还能够实现将构架材彼此连接的结构。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框体具有上部横构架和下部横构架,此时,上述上 部横构架以及上述下部横构架均由上述构架材构成,上述上部横构架、上 述下部横构架、上述门头侧纵构架,均使用相同截面形状的构架材。采用 该结构,能够从一个构架材中切割出上部横构架、下部横构架以及门头侧 纵构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未经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98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