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支持体、光学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9882.0 | 申请日: | 200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5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朝仓彻也;铃木贵登;渡部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11 | 分类号: | G02B1/11;G02B5/02;G02B5/30;G02F1/1335;C08J5/1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苗 征;于 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支持 光学 偏振 图像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支持体、光学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来向大屏幕液晶显示装置(LCD)的发展,上面设置光学膜(比如 防反射膜或光扩散片)的液晶显示装置正在增多。例如,在多种图像显示装 置(比如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显示屏(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 和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中,防反射膜置于显示屏表面上以防止对比 度因外部光的反射或图像的干扰反射而减小。以及,光扩散片用于液晶显 示装置的背光。
对于防反射膜,目前防眩光膜在市场上广泛使用。防眩光膜通常通过 向防眩光层加入无机或有机细颗粒,从而使表面凹凸的方法而生产。然而, 由该方法生产的防眩光膜的缺点在于膜表面的墨黑色较差,当置于显示屏 表面时,有时损害品质。
另一方面,已公开了赋予基底本身凹凸性并在其上提供硬涂层或防反 射层以获得具有防眩光效果的防眩光膜,而不提供专门的防眩光层的方法。 例如,已经公开了将细颗粒混入基底膜以形成表面凹凸形貌,从而赋予防 反射膜防眩光性的技术(参见JP-A-2005-156801(此处使用的术语“JP-A”表 示“未审公开日本专利申请”))。
尽管在JP-A-2005-156801中公开的使用细颗粒的防反射膜可被赋予防 眩光性,但当制得的防反射膜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上时,屏幕的缺点在于对 比度降低或产生眩光。因此,需要改进。
另外,当液晶显示装置(LCD)的表面上使用JP-A-2005-156801的防眩 光膜时,如果三基色荧光灯(three band fluorescent lamp)反射在显示屏表面 上,在被反射的荧光灯周围出现彩虹状不均匀性(rainbow unevenness)。在 这方面,需要改进。
此外,近年来,强烈要求节约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的成本。特别地,要 求减少构件的数量,例如,就参与显示的构件而言,要求使用集成了多个 构件功能的构件或在普通产品的正反侧形成偏振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当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中时,能防止眩光并确保 良好对比度的透明支持体,和各使用所述透明支持体的光学膜和偏振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使用上述透明支持体、光学膜或偏振片, 提供确保具有良好可见度的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在生产图像显示装置时有助于减少构件 数量的光学膜。
上述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组成而达到。
1.透明支持体,其包含
平均粒径为6到20μm的透光颗粒,
其中所述透明支持体的厚度为20到200μm,
基于透明支持体中的全部固体成分,所述透光颗粒的含量为0.5到20 质量%,且
所述透明支持体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5μm或更小。
2.如上面1所述的透明支持体,其中
所述透光颗粒的折射率和所述透明支持体的折射率之间的差为0.001 到0.05。
3.如上面1或2所述的透明支持体,其中
所述透明支持体是纤维素酰化物膜。
4.如上面3所述的透明支持体,其中
所述纤维素酰化物膜具有包含基层和表层的多层结构,且
仅所述基层中含有所述透光颗粒。
5.如上面1到4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明支持体,其中
由所述透明支持体内部引起的雾度值是10到30%,且
由所述透明支持体表面引起的雾度值小于2%。
6.如上面1到5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明支持体,其中
假定沿着不含透光颗粒的透明支持体的法线方向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出 射光强是I0,
I(0°)和I0的比值I(0°)/I0为40到98%,其中I(0°)是沿着所述透明支持 体的表面的法线方向的出射光强,所述透明支持体包含平均粒径为6到 20μm的透光颗粒,
I(5°)和I0的比值I(5°)/I0为0.7到5.5%,其中I(5°)是从透明支持体的 表面的法线方向向膜的纵向倾斜5°的位置的出射光强,所述透明支持体包 含平均粒径为6到20μm的透光颗粒,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98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