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针筒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0392.2 | 申请日: | 2009-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6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曾锡勋;王治明;李伯良;庄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锡勋;王治明;李伯良;庄俊杰 |
主分类号: | A61M5/50 | 分类号: | A61M5/50;A61M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针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针筒,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真空产生装置的安全针筒。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习知针筒100的结构示意图。现有习知的针筒100包含:一外筒110、一推杆120以及针组件130。针组件130藉由螺纹固定于外筒110的前端,推杆120具有橡胶塞部121,橡胶塞部121与外筒110的内壁维持气密,使用者由后方对推杆120施加压力时,即可将药剂由针组件130的针口挤出。当现有习知的针筒100注射完毕,使用者必须以人手将针组件130套上针套后回收。一旦操作不慎,即可能不小心被针组件130刺伤,而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许多医疗器材业者致力于开发可自动回收针组件130的安全针筒,使用者可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安全针筒通常是使用弹簧或低压等机制,使针头在注射完成后自动收纳于针筒内,其中,低压通常是在针筒制作时,即封存于针筒内,然而,在针筒使用之前,外界的空气会逐渐被吸入针筒内,而导致前述的低压逐渐丧失,最后甚至因为吸力不足而无法顺利将针头吸入针筒内。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安全针筒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安全针筒,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安全针筒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安全针筒,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安全针筒,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安全针筒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真空产生装置的安全针筒,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藉由真空产生装置产生足够的低压,避免因吸力不足而使针头无法顺利吸入安全针筒内。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安全针筒,其包括:一外筒,该外筒包含一外筒前端及一外筒后端;一针座,该针座设置于该外筒前端内;一外筒胶塞,该外筒胶塞设置于该外筒内,该外筒胶塞与该针座结合,藉以固定该针座;一内筒,该内筒包含一内筒前端及一内筒后端,该内筒由该外筒后端穿入该外筒;一内筒胶塞,该内筒胶塞设置于该内筒的该内筒前端;一夹针器,该夹针器与该内筒胶塞相嵌合,该夹针器可与该针座的一后端开口结合;以及一真空产生装置,该真空产生装置设置于该内筒内,其中,该针座可藉由该真空产生装置所产生的低压吸入该内筒。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真空产生装置包含一真空胶塞,该真空胶塞与该内筒间维持气密,当该真空胶塞朝向该内筒的该内筒后端移动时,该内筒内部可产生低压。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真空产生装置包含一拉杆,该拉杆连接至该真空胶塞,藉由该拉杆可使该真空胶塞移动。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拉杆包含一拉杆前端及一拉杆后端,该拉杆前端连接至该真空胶塞。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拉杆包含一第一折断部,该第一折断部接近该拉杆前端。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拉杆包含一第二折断部,该第二折断部接近该拉杆后端,该拉杆后端具有一封闭部,该封闭部可封闭该外筒的该外筒前端。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拉杆的材质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真空胶塞是以一弹性材质制作。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所述的外筒具有一结合座,该针座设置于该结合座上。
前述的安全针筒,其还包含一针头,该针座的一前端连接至该针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安全针筒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使用者可藉由真空产生装置产生足够的低压,将针头顺利吸入安全针筒内,可避免使用者曝露于手动回收针头的感染风险中,另外,亦可有效避免因为储存过久,导致吸力不足而无法顺利将针头吸入针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锡勋;王治明;李伯良;庄俊杰,未经曾锡勋;王治明;李伯良;庄俊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03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