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脱硫剂的制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1115.3 | 申请日: | 200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0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楚进锋;李保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06 | 分类号: | B01J20/06;B01J20/30;C10G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 脱硫 制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柴油脱硫剂制备技术,该脱硫剂是一种固体吸附剂,属于清洁燃料油的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柴油中的硫主要以硫醇、硫醚、噻吩及噻吩衍生物的形式存在,占柴油中总硫含量的85%以上。环境法规中对运输燃料硫含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使得从柴油机燃料中深度脱硫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柴油脱硫技术分为加氢脱硫和非加氢脱硫两大类。传统的加氢工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改良如研制新型催化剂、优化操作条件等,能够基本满足柴油的低硫要求。但柴油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及加氢反应机理仍处于研究阶段,且随着多环硫化物含量的增加,脱硫的难度增大。颜幼平等的研究(颜幼平,周为吉,康新宇.度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保护科学,1999,25(3):9-12)表明:柴油中的有机硫化物在压力为7.1MPa,温度为300℃,催化剂为Mo-Co/Al2O3时,加氢难易的顺序为:二苯并噻吩>苯并噻吩>噻吩>硫醇、硫醚。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柴油加氢脱硫技术,但加氢装置投资大,操作费用高,操作条件苛刻,导致柴油成本大幅上升。
由于柴油加氢脱硫技术存在经济上的问题,柴油非加氢脱硫已受到更多的重视。柴油非加氢脱硫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脱硫、萃取脱硫、络合脱硫、吸附脱硫。
氧化脱硫是在选择性氧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氧化将一个或两个氧原子连到含硫化合物的硫原子上,使之转化为亚砜或砜类化合物,增加其极性,使其更易溶于极性溶剂,再用抽提方法脱除油品中的砜和亚砜,从而达到与烃类分离的目的。液相氧化脱硫多以H2O2作氧化剂,以有机酸作催化剂,常用的有机酸为甲酸和乙酸。吕志凤等(吕志凤,战风涛,李林,等.用H2O2-有机酸氧化脱除催化裂化柴油中的硫化物.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3):26-31)用30%H2O2-HCOOH(体积比为1∶1)体系氧化催化裂化(FCC)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氧化产物用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萃取脱除。在剂油体积比为1∶2,溶剂含水量为5%的条件下萃取10min,使FCC柴油中的硫含量从8 000μg/g降至3 000μg/g,油品的收率为70%~80%。余国贤等(余国贤,陆善祥,陈辉,等.加氢精制柴油选择性氧化-萃取深度脱硫.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33(6):410-413)也用30%H2O2-HCOOH体系氧化加氢精制柴油,在H2O2/S(物质的量比)为8时,柴油的硫含量从794μg/g降至87μg/g。以H2O2作氧化剂的均相氧化反应虽然脱硫率比较高,但柴油收率普遍较低,原因是氧化剂选择性较差,导致柴油中部分烯烃和芳烃也被氧化脱除。且反应时间长,氧化剂成本高也是该法的主要问题。
选择合适的溶剂通过萃取法可以有效地将油品中的有机硫化物脱除。一般而言,萃取法能有效地把油品中的硫醇萃取出来,再通过蒸馏的方法将萃取溶剂和硫醇进行分离,得到附加值很高的硫醇副产品,溶剂可循环使用。在萃取过程中,通常使用碱液萃取剂,而有机硫化物在碱性萃取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大。为了提高萃取过程的脱硫效率,Yuji Horri等(U.S.P5494572)用吡咯烷酮、咪唑啉酮等溶剂萃取加氢柴油,噻吩衍生物的脱除率大于80%。郭荣华(郭荣华.甲醇-碱液复合溶剂萃取法提高催化裂化柴油安定性的性能.炼油设计,1999,29(6):23-25)采用甲醇-碱洗复合溶剂萃取法显著提高了FCC柴油的安定性,也有一定的脱硫效果。
柴油中的硫化物存在孤对电子,当硫原子作为配位原子时,金属离子对它有很强的络合能力。CNRS脱硫方法,用一种称为π电子受体化合物(络合剂)与柴油在常温、常压下混合,络合剂与烷基化二苯并噻吩络合生成一种不溶性络合物过滤除去,该络合剂安全廉价并可回收。杨洪云等(杨洪云,赵德智,毛微.柴油碱洗-络合萃取脱硫工艺.抚顺石油学院院报,2003,23(1):45-49)采用预碱洗的方式对柴油进行络合脱硫。在复合试剂V(L2)/V(L1)=0.2,剂油体积比为0.12,络合剂金属化合物B的质量分数为0.03%时,脱硫率为67.2%,柴油回收率达9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11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锡矿尾砂的综合利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连续流自调节加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