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通道套管式装置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1858.0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7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沈志刚;甄崇礼;陈建峰;初广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新加坡纳米材料科技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4/00 | 分类号: | B01J14/00;B01J19/26;B22F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富邦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蔡志勇;胡世明 |
地址: | 100029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套管 装置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化混合、传质、传热与反应的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强化混合、传质、传热与反应的微通道套管式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液-液沉淀法制备具有纳、微米结构的无机、有机或药物颗粒的微观混合与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纳、微米结构的颗粒如金属氧化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药物颗粒在微电子、信息、航天、化工、机械、汽车、药物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纳、微米结构颗粒的制备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无论是物理法还是化学法,其中沉淀法最为常用。然而常规的沉淀法通常采用搅拌釜作为反应器或沉淀设备,由于搅拌釜本身的特点,很难保证反应物物料之间快速的混合、传质和传热,因此导致沉淀后生成的颗粒大小不均,沉淀或反应的时间过长,生产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反应器或沉淀设备内微观混合不均所致。
针对搅拌釜上述问题的缺陷,为了强化沉淀法中涉及的混合和传质,陈建峰等人借鉴Ramshaw等人发明的采用旋转填充床用于提高气-液传质效率的一种工艺(US.Pat.No.4283255),通过采用并改进旋转填充床(也称为超重力反应器,中国专利号ZL95215430.7)作为反应器,发明了一种制备超细碳酸钙的方法(中国专利号ZL95105343.4)。该方法缩短了碳化反应时间,并使颗粒纳米化,粒径可以控制在10~40nm之间,粒径分布均匀。然而,由于超重力反应器中转子多采用填料层的形式,对于高粘度物料及沉淀、结晶过程,运行过程会出现堵塞状况,需要经常清洗,不利于连续操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强化液-液微观混合与反应,可连续制备具有纳、微米结构的无机、有机或药物颗粒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化混合、传质、传热及反应的微通道套管式装置。
在所述第一目的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微通道套管式装置包括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内喷嘴、外喷嘴、控温夹套和收集器;其中,内喷嘴由内喷嘴流体通道和内喷嘴芯构成,内喷嘴为承载原料液体物流的第一微通道;外喷嘴由外喷嘴流体通道和外喷嘴芯构成,外喷嘴为承载原料液体物流的第二微通道;外喷嘴的喷嘴芯配合并环绕内喷嘴的喷嘴芯,内、外喷嘴形成套管式结构;控温夹套设置在外喷嘴的外面,用于控制整个装置和两股物流混合前、后的温度;装置下端设一收集器,两股不同液体物流的其中一股通过第一进液管、内喷嘴流体通道和内喷嘴芯,另外一股液体物流通过第二进液管、外喷嘴流体通道和外喷嘴芯,快速微观混合,混合后的物流被收集器捕集、缓冲和进一步混合。
在所述第一目的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内喷嘴芯的通道为孔,该孔为圆形孔、正方形孔或正三角形孔中的一种孔,内喷嘴芯通道孔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为0.01~5mm,外喷嘴芯环绕内喷嘴芯的间隙尺寸为0.01~5mm。
通过所述内、外喷嘴芯出口处的流体流速一般为0.01~50m/s,流体体积流量为0.01~500L/min,雷诺数为1000~100000。
在所述第一目的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收集器为环形锥管结构。
所述控温夹套中的介质根据具体过程的要求进行选择即可。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连续操作的具有强化混合、传质、与传热及反应的微通道套管式装置。
在所述第二目的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在实现第一目的装置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有机械探针,有效预防或清除喷嘴芯上的颗粒物,以保证装置中的微通道一直畅通,从而连续制备纳微米结构颗粒的目的。
在所述第二目的的一个更详细的实施方案中,装置中机械探针为空心结构,该探针通过氮气定时在高压作用下挤压喷嘴芯的微通道,有效预防或清除喷嘴芯上的颗粒物,避免喷嘴芯的堵塞。在所述第二目的的一个更详细的实施方案中,装置中机械探针为实心结构,此时该探针通过定时向下探伸穿过喷嘴芯来达到疏通喷嘴芯的目的。无论是空心结构还是实心结构,机械探针清空喷嘴芯的速度根据需要而定,通常为1~200次/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新加坡纳米材料科技公司,未经北京化工大学;新加坡纳米材料科技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18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磨矿螺旋分级机下轴头支承与密封装置
- 下一篇:驾驶模拟游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