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烃油深度脱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1996.9 | 申请日: | 200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1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宇;王征;李本高;汪燮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3/12 | 分类号: | C10G53/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度 脱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烃油深度脱盐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原油中的盐包括以无机形式存在的盐,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氯盐、硫酸盐等,无机盐在高温下分解成酸性的气体,是造成常减压塔顶腐蚀的重要原因。
另外,人们也发现原油中存在部分有机形式的盐,特别是有机的氯盐,这些有机的氯盐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来源于采油过程中加入的含氯化学助剂,如含三氯乙烷等氯代烃的清蜡剂、甲基氯硅烷堵水剂、盐酸-氟化铵酸化剂、氯化亚铜缓蚀剂、季铵-氯化铵复合粘土稳定剂,这些药剂或者因为本身的油溶性,或者因为与原油中的组分,如碱性氮化合物作用,而残留在原油中。这些有机氯化物部分在常压塔中水解为HCl,造成塔顶氯离子含量增加,腐蚀加重,另外部分有机氯化物进入馏分油中,造成催化剂中毒和腐蚀加剧。
原油中无机盐的脱除已有较多的报道,通常在电脱盐装置中进行,通过注入低含盐新鲜水和原油混合,在破乳剂、热和电场的作用下,使油水分离,易溶于水的无机盐进入水相,达到脱盐的目的,在充分混合的条件下,无机盐脱除的程度和脱水的好坏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密度高、粘度大的重质油,脱水相对困难,所以开发效果好的破乳剂成为无机盐脱除的关键。
目前脱除有机氯的方法主要有催化加氢,电化学脱氯和生物脱氯,后两种方法主要针对水中的有机氯化物。催化加氢的方法即是在催化剂的表面氢和有机氯化物生成HCl和相应的烃,再采用固体的碱性化合物(脱氯剂)吸收生成的HCl,有较多的专利文献报道此类脱氯剂,如CN1800310A,CN1095388。虽然催化加氢的方法可以彻底脱除有机氯化合物,但其成本较高,而且更适用于馏分油的预处理。
利用电脱盐的手段脱除原油中的有机氯盐,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烃油深度脱盐的方法,该方法可以脱除烃油中的无机盐和有机氯盐,特别是脱除重油中的无机盐和有机氯盐。
一种烃油深度脱盐的方法,包括:将破乳剂、脱盐助剂、注水和烃油混合,在热和/或电场的作用下,进行油水分离;其中,所述的脱盐助剂由有机胺、无机碱和余量的水组成,有机胺的含量为10~80wt%,无机碱的含量在1~40wt%。
所述脱的盐助剂中,有机胺的含量优选为20~60wt%。
所述的脱盐助剂中,无机碱的含量优选为5~20wt%。
所述的有机胺为易溶于水的胺类化合物,优选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乙二胺、甲胺、乙胺、丙胺、二甲胺、三甲胺、二乙胺和三乙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无机碱为碱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烷氧化物,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烷氧化物和氨水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Na2O、NaOH、Na2CO3、NaHCO3、NaOCH3、K2O、KOH、K2CO3、KHCO3、KOCH3和氨水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破乳剂是指现有技术中所有可用于烃油破乳脱水的破乳剂。
所述的破乳剂包括现有技术中用于烃油破乳脱水的商品剂,包括但不限于:
以脂肪醇为起始剂的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醚,如SP169;
乙二胺为起始剂的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醚;
丙二醇为起始剂的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醚,BP系列如BP169,BP199,BP2040,BE系列,Y-270,N-22064等;
以丙三醇为起始剂的分支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醚如GP315;
以多乙烯多胺为起始剂的分支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醚如AE系列,AE121,AE6952,AE1910,AE8051,AE7921,AE9901,AE10071,AP系列,AP221,AP136,AP7041等;
以酚醛树酯、酚胺树酯为起始剂的分支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醚,如F3111,AR36,AR46,TA1031,ST14;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为扩链剂的交联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醚,如BCO1912,POI2420,SD-903,M-501等。
所述的破乳剂还包括现有技术中尚未商品化的破乳剂,如CN101352667A和CN101352666A中公开的新型破乳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19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