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豆粕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2261.8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3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华;陈红兵;吴丽萍;杨安树;李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20 | 分类号: | A23L1/2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31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豆粕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食品加工科学领域,特别涉及豆粕的研磨加工技术。
背景技术:
大豆营养非常丰富,1千克大豆所含蛋白质相当于2千克牛肉或4.5千克猪肉,且大豆蛋白几乎是完全蛋白质,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大豆还含有维生素E、皂甙以及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大豆被誉为人类天然保健品。但大豆同时也是重要致敏原食物,名列FAO/WHO认定的八大类过敏食物之一。食物过敏是人们对食物产生的一种不适反应,属于机体对外源物质的一种变态反应,占人口总数4%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迄今为止,食物过敏病还没有特效疗法,避免过敏食物是现行唯一有效的措施。而经大豆粕加工得到的大豆蛋白在食品加工业中有广泛应用,这给大豆敏感人群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对大豆粕的用途主要是动物饲料。大约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适合于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实验表明,在不需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仅豆粕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猪的营养,从而促进牲畜的营养吸收。在家禽和生猪饲养中,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此外,豆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奶牛,宠物,鱼类的饲料中。但是饲料的价值较低,有必要进一步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其加工附加值。我国对豆粕综合利用程序无论是在生产规模,还是精深加工程度,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这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豆粕在用作食品加工的原料时,先要将豆粕中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再分别用作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是最重要的分离产品之一,主要用于肉食品行业的非淀粉添加剂。豆粕分离产品还包括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营养专家称为“第七营养素”,其对健康十分有益,可维持人体正常血糖、血脂和蛋白质水平,对平时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者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改善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状况,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它分离产品,如皂甙、核酸、异黄酮、低聚糖等也都有广泛的应用。现阶段的技术已经实现在一条生产线上连续提取异黄酮、皂甙、低聚糖、核酸、浓缩蛋白。对大豆粕的蛋白质等成分进行逐一分离,生产成本较高,部分营养成分损失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豆粕也能被降解制备大豆肽,用于开发运动食品、饮料、健康食品、经肠营养剂及化妆品。国内也有多种大豆肽产品问世,主要是作为一种食品配料添加于其他产品中,饮料酒水、保健食品及饲料里添加少量大豆多肽,可以增强产品的功能性。以大豆多肽为主要成分的成型产品较少,主要原因在亍大豆蛋白水解的酶来源有限导致成本太高。现阶段对大豆粕水解机理和控制研究不足,在工业生产中分离纯化技术也不成熟,产品风味不佳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越来越精细化,粗纤维含量越来越少,导致现代“文明病”如肥胖症、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食品加工逐一分离出各种成分,制作精细食品,并非唯一和最佳的发展方向,全组分加工是克服“文明病”的又一选择。
本发明即采用全组分加工,对豆粕进行纳米化处理,产品既可以用作添加剂,也可用于开发功能食品。已有研究显示,加工过程中的精细研磨有利于降低食物的致敏性,大豆粕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矿物质,经纳米加工降低或消除致敏性后,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及制成各种功能食品,既提高了大豆粕的价格附加值,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全面营养的需要。以纳米大豆粕为基础研制、开发的低致敏性食品添加剂和大豆食品,为特异性过敏患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豆粕加工的新方法,对豆粕进行全组分加工制备纳米豆粕,大幅提高生产附加值。
本发明采取全组分加工,进行两级研磨,通过控制豆粕含水量、研磨条件和研磨时间,制备纳米豆粕。
本发明所述的制备纳米豆粕的加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豆粕的精选与灭菌
选用市售优等豆粕,蛋白质含量45±5%,含油率低于2%。
将豆粕进行高温灭菌,110-130℃高压蒸汽灭菌8-12分钟,灭菌后迅速冷却。
2、豆粕的干燥和含水量调节
豆粕置于烘箱内干燥至含水量3-16%。
3、豆粕的初级研磨
初级研磨采用高速机械冲击技术进行微粉碎,如采用叶轮式超细冲击磨,初级研磨后将物料过筛,使得物料的粒径分布高于100目,低于700目,95%以上的粒径分布宽度在200目以内。粒径分布范围较窄有利于控制次级研磨后,终产品的粒径分布在较窄的范围内。
4、豆粕的次级研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22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