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缝缝纫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2319.9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5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坂本真一;新井富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JUKI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5B57/00 | 分类号: | D05B57/00;D05B57/30;D05B63/00;D05B5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缝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缝针和打环器的协同动作而形成环形线迹 的环缝缝纫机。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下述环缝缝纫机,其在缝纫机底座内,具有在缝针 的下方可自由摆动地设置的打环器,使穿过打环器的打环线向穿过缝 针的上线缠绕而形成环形线迹。
在上述缝纫机中,为了形成环缝线迹,必须使打环器钩挂由缝 针的上线形成的线环。因此,必须在缝制前准确地调节缝针的上下移 动和打环器摆动的定时。
另外,如图13所示,在使缝纫机停止而向打环器102穿入打环 线时,需要从位于打环器102的中间的入口孔102a插入打环线,从 出口孔102b将该线引出。
但是,在插入打环线的作业容易的、使打环器102的入口孔102a 位于接近底座部的外侧的位置的状态下,缝针101存在于下止点附 近,打环器102的前端存在于缝针101的附近。
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在将打环线插入入口孔102a后,从出口 孔102b引出该线时,缝针101成为障碍而使穿线作业难以完成。
为了解决该问题,开发了下述缝纫机,其在缝纫机停止后,通 过手动使打环器102移动,从而可以使出口孔102b远离缝针101, 提高穿线的作业性。
具体地说,在打环器102上形成长孔,将销插入该长孔中,通 过操作切换杆使销在长孔内移动,由此使打环器102以打环器轴为中 心发生倾斜。如上述所示,通过使打环器102倾斜,使出口孔102b 离开缝针101,可以提高向打环器102穿线的作业性(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8-387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构造中,存在由于反复使用而使销和长孔的嵌合 逐渐松动,使打环器发生松动,从而在进行缝制时造成不良影响的问 题。
因此,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环缝缝纫机,其可以防止打环器松动,同时,提高向打环器 穿线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环缝缝纫机,其具有:缝针; 打环器,其在所述缝针的下方可自由摆动地设置;上轴(10)和下轴 (20),其彼此平行地设置;环状的同步带(44),其架设在所述上 轴和下轴之间,将所述上轴的旋转传递至所述下轴;针棒(15),在 其下端支撑所述缝针,该针棒与所述上轴连结,与所述上轴的旋转联 动而进行摆动;以及打环器轴(23),其与所述打环器以及所述下轴 连结,与所述下轴的旋转联动而进行摆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张力施 加装置(50),该张力施加装置具有:2个带轮(51、51),其隔着 同步带而配置在所述同步带的环的外侧;以及支撑所述2个带轮的基 座(52),所述基座设置为,可以在与将所述上轴的轴心和所述下轴 的轴心连结而成的直线相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如果在固定上轴的旋转的状态, 即,使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停止的状态下,使张力施加装置移动,则 由于2个带轮隔着同步带而配置在环状的同步带的外侧,所以一侧的 带轮向解除同步带的张紧的方向移动,同时另一侧的带轮向使同步带 张紧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于架设在上轴和下轴之间的同步带,其架 设的部分(以下,称为架设部),从解除张紧的一侧向被张紧的一侧 移动,但由于使上轴停止,所以仅下轴随着同步带的移动而旋转。通 过下轴的旋转,使与下轴联动的打环器摆动。即,可以仅使打环器相 对于缝针的相位发生偏移而不移动缝针。
由此,在将打环线插入入口孔(例如,图7、8中的线孔24b) 后,可以使打环器的出口孔(例如,图7、8中的线孔24a)远离缝 针的附近,由于在向打环器进行穿线时,不会因缝针而限制其作业区 域,所以可以提高穿线的作业性。
另外,由于仅通过张力调整装置的移动,就可以改变打环器的 位置,所以不需要如现有技术所示,设置用于使打环器直接地动作的 长孔及销。
由此,可以消除由于反复使用而使打环器发生松动,从而在进 行缝制时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 环缝缝纫机的基础上,可以调节所述2个带轮中至少1个带轮相对于 所述基座的固定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如果设置为可以对至少1个带 轮相对于基座的固定位置进行调节,则可以自由地调节2个带轮间的 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UKI株式会社,未经JUK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23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