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2423.8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4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野口康;中根由香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4B38/00 | 分类号: | C04B38/00;C04B35/6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 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蜂窝 结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 蜂窝结构体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制造大型蜂窝结构体时抑制产生由于干燥或 烧成引起的碎片。
背景技术
为了用负载的催化剂等吸附和净化汽车废气中所含的NOx、CO、HC等, 以及进一步为了捕集和除去该废气中的颗粒物质,采用热膨胀系数低的氧化物 陶瓷例如堇青石的蜂窝结构体。作为这种蜂窝结构体,为了负载催化剂等以及 进一步为了捕集废气中的颗粒物质,通常采用在隔壁中有孔的蜂窝结构体。作 为用于形成孔的方法,将含实心颗粒或中空颗粒的成孔剂混入成形用原料中, 并且在烧成成形制品时将该成孔剂烧掉以形成孔。另外,公开了采用吸水性树 脂作为成孔剂的方法(例如参见JP-A-2004-262747和WO2005/063360)。
在采用实心颗粒作为成孔剂的情况下,因为该颗粒是实心的,在混合和捏 和成形用原料时该颗粒几乎不会破碎,能够获得稳定的孔隙率。然而,存在颗 粒堵塞在挤出模头中从而导致缺陷如肋碎裂(chipping ofrib)的问题,以及挤 出压力增加从而在挤出模具中产生变形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煅烧颗粒时发热 量高而导致缺陷如裂纹和内部缺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采用中空颗粒作为成 孔剂的情况下,由于颗粒是中空的,可以抑制上述缺陷的产生,因为在烧成时 低的发热量。然而,因为在将成形用原料混合、捏和或成形时颗粒易于破碎, 不能确保稳定的孔隙率,出现过滤性能恶化的问题。作为抑制颗粒破碎的方法, 有降低捏和粘土的硬度的方法。然而,存在成形制品变形的问题。
上述JP-A-2004-262747公开了一种方法,其中使含有作为成孔剂而掺合 的吸水性树脂的成形用原料经过挤出成形以获得成形制品,随后将该成形制品 烧成以获得多孔陶瓷。根据此方法,因为将吸水性树脂用作成孔剂,由于制造 工艺中压力或剪切力引起的成孔剂破碎几乎不会发生。因此,不必降低捏和粘 土的硬度,在制造工艺中可以抑制成形制品的变形。因为成孔剂没有破碎,成 孔作用未损失。因此,可以使孔隙率稳定。然而,在由此方法形成具有15升 或更大体积的氧化物陶瓷蜂窝结构体的情况下,在干燥或烧成时存在在隔壁中 产生破裂(碎片)的问题。
W02005/063360描述了以上公开的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该方法 通过混合并捏和陶瓷原料、吸水性树脂等获得的捏和粘土来成形为蜂窝结构 体,随后干燥和烧成。根据此方法,因为吸水性树脂能够提高捏和粘土的塑性, 从而提高了捏和粘土的可成形性,可以抑制成形时的缺陷或变形,并且可以提 高产率。然而,在制造具有15升或更大体积的氧化物陶瓷蜂窝结构体的情况 下,在干燥或烧成时也存在在隔壁中产生破裂(碎片)的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到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促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 供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在制造大型蜂窝结构体时能够抑制产生由于干 燥或烧成引起的碎片(cut)。
根据本发明,提供下列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
[1]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将相对于100质量份氧化物陶瓷成形用原料包含3~6质量份吸水率为 10~20倍的吸水性树脂的捏和粘土成形为蜂窝状,以获得蜂窝成形制品;干 燥该蜂窝成形制品以获得蜂窝干燥制品;以及将该蜂窝干燥制品烧成以获得体 积为15~30升且孔隙率为55~70%的蜂窝结构体。
[2]根据[1]所述的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其中,所述吸水性树脂在 吸水后具有5~40μm的平均粒子直径。
[3]根据[1]或[2]所述的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其中,通过使所述蜂 窝成形制品经过高频干燥来制造蜂窝干燥制品。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制造蜂窝结构体的方法,其中,所述 氧化物陶瓷成形用原料是堇青石成形用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24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