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装置以及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4524.9 | 申请日: | 200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6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黑河圭子;中田佑志;茂木圣行;中原信二;西野重孝;薄井宏明;内田阳一;西原卓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3/16 | 分类号: | F24F3/16;F24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装置 以及 控制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7年8月17日,申请号为200710141613.7,发明名称为“空调装置以及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申请人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除去空气中漂浮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以下,简称为“病毒等”。))的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方法,将含有规定的氯离子的自来水电解,生成含有次氯酸等活性氧种的电解水,通过使该电解水与空气接触,分解和除去空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等以进行空气净化(除菌)。另外,将除菌后的空气向空调装置供给,对于进行了有害物质的分解、除去的空气,进行冷加热、除湿等运转,也可向室内供给舒适的空气(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250876号公报)。
在结构为将除菌后的电解水由热交换器的排水盘接受,通过将由热交换器生成的冷凝水(排水)排出的排水泵吸上并排出的情况下,空调装置的运转停止时,即排水泵停止时,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可能会浸在从排水泵向排水盘的回水中。
在此情况下,电解水的活性氧种浓度或离子浓度(例如氯离子浓度)高时,结构热交换器的钢管恐怕会被腐蚀。
更具体地说,结构热交换器的散热片或钢管被腐蚀的可能性程度的高低按如下顺序。
(1)电解食盐水得到的电解水
“氯离子浓度最大数十万ppm,残留氯浓度最大10000ppm标准”
(2)使电解自来水得到的电解水循环使用时的电解水
“氯离子浓度最大数千ppm,残留氯浓度最大数百ppm标准”
(3)自来水的电解水
“氯离子浓度最大数百ppm,残留氯浓度最大数十ppm标准”
(4)自来水
“氯离子浓度最大数百ppm,残留氯浓度最大数ppm标准”
(5)制冷时发生的冷凝水
“氯离子很少,无残留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装置以及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即使空调装置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也可抑制位于排水盘内的热交换器的腐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为,具有顺序连接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在室内组件上具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送风扇,其将空气向所述室内组件导入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送风到室内;电解水供给部,其通过将从外部供水源供给、含有规定离子种的水电解,生成含有活性氧种的电解水;空气除菌部,其使所述电解水与由所述送风扇导入到室内组件的空气接触以进行空气除菌;排水盘,其设置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空气除菌部的下方,接受制冷运转中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冷凝水以及所述除菌后的电解水;排水泵,其将由所述排水盘接受的液体向机外排出;耐蚀部件,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至少形成在所述排水泵停止时从该排水泵向排水盘的回水浸泡的部分上。
根据上述结构,电解水供给部通过将从外部供水源供给、含有规定离子种的水电解,生成含有活性氧种的电解水。
空气除菌部使所述电解水与由送风扇导入室内组件的空气接触以进行空气除菌。
此时,排水盘接受制冷运转中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冷凝水以及所述除菌后的电解水,通过排水泵将由排水盘接受的液体向机外排出。
并且,运转停止时,产生从排水泵向排水盘内的回水,室内热交换器的一部分浸泡在向排水盘内的回水中,但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的浸泡于回水中的部分上形成耐蚀部件,可抑制电解水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腐蚀。
此时,所述耐蚀部件可形成在所述回水浸泡的部分及其周围的结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散热片及制冷剂管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更可靠地抑制电解水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腐蚀。
另外,所述耐蚀部件可由亲水材料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耐蚀部件不会阻碍结构室内热交换器的散热片及冷却管的亲水性,可抑制腐蚀。
此外,所述耐蚀部件可通过水玻璃系的无机涂料的涂敷或常温玻璃涂层形成。
再有,所述离子种可以是卤化物离子。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活性氧种优选含有次氯酸、臭氧或过氧化氢之中的至少任一种物质。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自来水等中含有的氯离子(氯化物离子)等,即使不特别注入药剂等,也可在电解自来水等之际,与电解水一同容易地生成这些活性氧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45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