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5097.6 | 申请日: | 200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2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罗时勋;廖宇崴;郑翔远;袁山富;沈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45 | 分类号: | G02F1/1345;G02F1/13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地,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具有相同栅极输入信号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因具有低辐射、厚度薄和耗电低等特点,已被广发应用于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电子设备上。通常,液晶显示装置主要由作为显示部的液晶面板、显示控制部、多个驱动电路构成。图1是一种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包含液晶面板110,在其一侧有多个栅极驱动器131~133,该多个栅极驱动器131~133通过走线120串联起来,并经过连接电路102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101上,该印刷电路板101可提供该多个栅极驱动器131~133一控制信号,从而使该多个栅极驱动器131~133驱动液晶面板110显示图像。
但是,随着液晶显示器朝着大型化的趋势,栅极驱动器的数量以及走线的长度也随之增加,以现有技术中串联模式连接的各个驱动器,其电压损耗不断累积,因而处于末端的驱动器,已经不能准确接受从外部电路发出的控制信号,导致显示画面出现严重的失真现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使其具有相同的栅极驱动器输入信号,以实现高品质的画面显示。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包括:液晶面板;沿上述液晶面板设置的复数个栅极驱动器,用以提供该液晶面板栅极驱动信号;复数条走线,用以传输控制信号给上述复数个栅极驱动器,其中,该每一条走线对应连接至一个栅极驱动器,且每一条走线具有相同的电阻值。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印刷电路板,设置在上述液晶面板的外部,用以生成控制信号给上述复数个栅极驱动器,其中,该印刷电路板是通过复数个连接电路与该液晶面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复数条走线是通过所述复数个连接电路的其中一个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复数个调节电阻,对应连接至复数条走线,以调节每条走线的电阻值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复数条走线具有不同的宽度,以调节每条走线的电阻值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复数条走线具有不同的材质,以调节每条走线的电阻值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复数条走线具有不同的形状,以调节每条走线的电阻值相等。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将传统的串联式栅极驱动器连接模式变为并联式连接模式,从而有效抑制了控制信号在走线和驱动器中的损耗,使得每个驱动器能够接受到一致的电压控制信号,避免因电压损耗带来的显示不良。
请参考图2。图2是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其中,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210,在其一侧有多个栅极驱动器231~233,以及与该多个栅极驱动器相同数量的多根走线221~223。该多跟走线221~223的一段对应连接至各个栅极驱动器上,如走线221连接至栅极驱动器231上,其另一端则通过多个连接电路202中的一个统一连接至外部印刷电路板201上,该外部印刷电路板201则通过该多个连接电路202与液晶面板210保持连接,并对该多个栅极驱动器提供一电压控制信号。这样当控制信号从印刷电路201送出后,经多根走线221~223,直接输入到各个栅极驱动器231~233中,因而只要保持该多根走线221~223的电阻一致,该多个栅极驱动器231~233所接受到的控制信号就能保持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50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龙头竖管结构
- 下一篇:一种镀覆含纳米线的多层复合薄膜的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