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防水龙带收放盘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5872.8 | 申请日: | 200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4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召信;高振林;王肇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召信 |
主分类号: | A62C33/04 | 分类号: | A62C3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防 水龙带 放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防用品,具体地说就是涉及一种消防水龙带收放盘。
背景技术
目前消防员收放水龙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盘收放;一种是有盘收放。
相对而言,无盘收放的方法是一种高效的收放方法,其大致的程序是:收带时,消防员把水龙带远端的活络接头扯到同一条水龙带上近端活络接头后,然后再从水龙带的折叠处开始盘卷。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放带的时候消防员在近端手持水龙的活络接头然后把水龙带向前方努力放出,一般情况下,水龙带就会一直放到尽头;消防员把近端的活络接头和上一节远端的活络接头相接,然后拿起本节水龙带远端的活络接头就可以跑步前进了。有盘收放装置是在消防车上安装一个卷带盘,收带的时候把水龙带的近端固定在卷带盘上,转动卷带盘就可以把水龙带收起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消防员要拖着水龙带跑,于是水龙带就必然要在地上拖动,这就加大了水龙带的磨损。现在我们消防所用的水龙带都是编织的纤维物体,极其不耐磨。所以,到目前为止固定式收放装置并未能推广。至于无盘收放,虽然也有相当地磨损,但是毕竟要好一些。
可是,无盘收放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每节水龙带的长度一般都是20米。这不难理解:太长则过重;而且消防员在一端放带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半路歪倒,那就会更耽误时间。而这样一来就决定了活络接头势必增多,当然也就增加了连接的时间和增大了跑冒滴漏的几率。何况在收带的时候消防员一直是弯着腰工作,这可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而关键的问题还不完全在于劳动强度大这一点,我们知道,我国的北方在冬天能冷到滴水成冰的程度,试想,如果消防员在扑灭大火后,本来就浑身是水,手都冻僵了,这时还要赶紧忙着收水龙带(晚了就冻成冰棒了),是不是有点太残酷了?
至于农民浇地使用维塑管的收放情况基本也是这样,就不在此赘述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有盘收放装置。其与过去的收放装置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发明的收放盘是活动的。也就是说,本卷带盘是一边在地上滚动一边收(放)水龙带。这种装置的好处就在于,一是不在地面拖动水龙带,不致造成磨损;二是可以大大地增加水龙带的长度,减少了活络接头;三是把消防员从完全的手工收放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既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效率;最关键的地方则是不必用手直接接触水龙带,减少冻伤的危险了。
我们知道,简易卷带盘工作时,其外沿(这里是指主动盘)着地,内轴(固定在从动盘上)缠绕水龙带。由于主动盘的外径大于卷带轴,亦即两者的线速度存在着差距。这就决定了卷带装置在地面滚动时所收或放的水龙带的长度与其滚动的距离不一致。更为复杂的是,卷绕水龙带的内轴的直径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即在收或放的过程中从动盘每转动一周就要增加或减少一层水龙带的厚度。也就是说,内轴的直径在工作过程中是成渐开状态的。这也就决定了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既要有变速装置,可是又不能用固定的变速比。本发明就是利用主动盘在滚动的时候带动变速器,而这个变速器的变速比是不断变化的,再通过变速器上的摩擦轮带动从动盘,从而达到收或放消防水龙带的目的。
说到底,本发明就是一种同轴、变速比按固定系数变化的无级变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整机的外观图;
图2是整机的剖面图;
图3是变速器和主动盘;
图4是主动盘与被动、随动盘的锁定示意图
图中:1是主动盘的护罩;2是主动盘;3是固定齿圈的螺钉;4是齿圈;5是连接轴;6是变速器的主轴;7是该机的推拉杆;8是轴套;9是用来锁定整机主轴的销孔;10是轴套里的衬套;11是主轴;12是固定主动盘的螺母;13是滚珠轴承;14是推力轴承;15是变速器连接杆下端的基座;16是变速器传递扭力的摩擦轮;17是卷绕水龙带的空心轴;18是从动盘;19是伞齿轮;20是推力轴承;21是固定螺母;22是随动盘;23是固定变速器的支撑件;24是锁定孔;25是用来靠紧从动盘的弹簧;4-1是锁定器的底板;4-2和4-3是锁定销子;4-4是锁定销子的柄
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召信,未经王召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58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