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艾灸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6256.4 | 申请日: | 2009-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9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赵百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百孝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A61M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艾灸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针灸治疗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作用于人体穴位的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艾灸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艾灸作用途径包括艾燃烧过程对穴位的温热刺激、艾燃时的挥发物的药理作用等多个环节。传统的艾灸主要分为两类:艾炷灸和艾条灸。但是不论是艾炷灸还是艾条灸,施灸时烟非常大,污染环境,为病人和医生所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艾灸的运用,同时艾绒和火力大部分浪费;而且艾灸过程中温度不稳定,影响疗效,操作也不方便,因此出现了无烟艾灸,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无烟艾灸是无烟艾条,主要材料由碳化的艾绒和木碳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无烟艾灸产生的烟不大,使用比较方便。但这种无烟艾灸存在严重不足:
其一,材料由碳化的艾绒和木碳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有别于传统艾灸所用的艾绒。灸法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使灸,但是选用不同材料进行灸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这方面中医几千年前就有论述和比较,艾绒的灸疗效果突出,为其他的材料所不及。正因如此,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才选用了艾绒作为施灸的材料并固定下来,才有了“艾”灸。因此艾灸必须选用艾绒作为施灸的材料,才能称为“艾”灸,除此以外均不能称为艾灸。不论是碳化的艾绒和木碳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还是单纯的碳化艾绒,其性质都发生了改变,燃烧温度很高,而且艾条在燃烧过程中容易破裂散落,造成烫伤,因而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艾绒不同,因此从本质上说,不能称为“艾”灸;此外传统艾灸的疗效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艾绒的药性及燃烧时产生的各种辐射,而非一个单纯的温热效果,而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无烟艾灸的效果几尽是一个单纯的温热作用,也达不到真正艾灸的效果。
其二,灸疗过程中的温度或低或高不稳定,不易诱发艾灸感传现象,影响疗效,也容易造成烫伤、起泡、感染等。虽然发泡灸在治疗某些特殊病症时是可以的,但这种方法不利于广泛地应用,在现代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同时,灸疗过程中火力未能有效利用,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技术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感传效果的艾灸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环保的无烟的艾灸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艾灸时间长、温度可调、效果好、使用安全、方便、可以一次性应用的艾灸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保的无烟、艾灸时间长、温度可调、效果好、使用安全、方便的艾灸装置,该装置由顶部带有灸帽的灸筒、艾粒、艾粒架、调温装置构成,艾粒立位置于艾粒架上,艾粒架连接于调温装置的下部置于灸筒内部,调温装置穿过灸帽中部露出于灸筒上端,通过调节露出灸筒上部多少进而调节艾粒架距离灸筒底部的距离;灸筒底部为透热层,筒壁下部有进气孔口,筒壁上部有出气孔;进气口的总面积与灸筒面积比为:1-10∶100。
进气口与出气口总面积之比为0.5~2;
进气口的总面积与灸桶面积比为:3∶100。
所述艾粒为艾叶或艾绒经加工成品的艾条段,为圆柱形,直径及长短根据用途分为3~5个规格。
所述调温装置由调节螺栓与灸帽螺母构成,两者采用螺纹联接,艾粒架通过联接销与调节螺栓连接;
所述调温装置还可以由限位弹簧、限位弹子、限位杆和密封圈来实现。限位杆上设计有2~5个固定位置,能够实现对艾粒架高低进行有限个位置调节;限位弹子的限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调节螺钉来改变;密封圈用于防止艾粒燃烧的烟气从限位杆处溢出;调温装置通过调节艾粒与皮肤的距离,实现了温度的调节,可以避免对皮肤的烫伤的发生,同时,明显提高艾灸感应传到的出现率,从而提高疗效。
灸筒底部为透热层,与艾粒底部相距离;透热层具有一定数量的小孔,当艾粒点燃后透过透热层将热传递至人的穴位上;灸筒底部粘接底座垫,底座垫为中空的圆环形,通过座垫固定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其中座垫下可通过环保的双面胶粘在人体穴位上;灸座镶有独立制备的隔灸膜垫,该隔灸膜垫的薄膜浸有附子、麝香、三七或丹参等药材提取物,独立制备封存,使用时根据病种镶入灸底垫中空部位。隔灸膜厚度约1-2毫米,可通气透热;传统艾灸治疗中有将艾绒放在姜片上进行灸的方式,但姜片的厚薄及人皮肤的因素,往往容易造成烫伤、起泡、感染等。该隔灸膜垫实现了隔物灸,并且完全避免了烫伤、起泡、感染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百孝,未经赵百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62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