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架桥大悬挑盖梁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6602.9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0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四田;陈桂英;刘勇;王连红;郝建华;郑升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00 | 分类号: | E01D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10003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架桥 大悬挑盖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架桥的盖梁结构,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架桥的∏型大悬挑盖梁。
背景技术
为了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换乘方式,高架桥上设置公交转乘站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如图1a所示,传统桥上、桥下公交系统的连接方式通常是在桥上公交站处设置人行梯道,行人从桥上到桥下后通过控制交通信号穿过过辅路再到达桥下人行道,这样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体现在在高峰时期会造成新的拥堵,也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同时由于盖梁墩柱占用空间较大,造成桥下空间的极大浪费。
经过改良,采用大悬挑盖梁与人行天桥搭接的形式,将高架桥上与桥下辅路连接起来,如图1b所示,从而解决桥上、桥下公交系统的连接问题;同时由于大悬挑的∏型墩柱集中于盖梁中部,大悬挑盖梁的悬臂下有较大空间可以通过车辆,从而有效解决桥下空间浪费的问题,缓解交通压力。而这种方案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由于悬挑尺度较大,而人行天桥仅是搭接于盖梁端部的橡胶支座上,整个盖梁-天桥体系刚度偏小,车辆通过时震动幅度大,一方面人行走于天桥上的舒适安全性较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会导致盖梁端部产生非弹性下挠,影响桥梁的使用。
现有技术中人们采用“等截面刚构”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c中所示,将大悬挑盖梁的悬臂一直延伸跨越至辅路,并在桥下人行布道处设置边墩,形成M型刚架。本方案人行区段和高架桥区段形成统一整体,刚度大,有效避免长期使用过程中盖梁端部的非弹性下挠,但本方案中盖梁体量较大,盖 梁高度通常需达到3米以上,而相对于桥下净空为5m的辅路而言,3米厚的盖梁会使人产生极大的压抑感,美观性差;此外,横跨道路的盖梁截面均相等,需要耗费大量的混凝土材料。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兼有人行天桥的高架桥大悬挑盖梁不能同时兼备造型美观与盖梁刚度大的缺陷,提供一种兼备造型美观与盖梁刚度大的兼有人行天桥的高架桥大悬挑盖梁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架桥大悬挑盖梁,所述大悬挑盖梁包括高架桥区段和位于所述高架桥区段两侧的人行天桥区段;所述高架桥区段由水平放置的横向段和沿所述横向段中轴线竖直成型于所述横向段上表面的竖直段构成,从而所述高架桥区段具有横截面为倒T型的结构,自所述竖直段向两侧伸出的所述横向段构成用于架设高架桥主梁的牛腿;所述人行天桥区段具有横截面为矩形的结构;所述高架桥区段中所述竖直段上表面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上表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高架桥区段和所述人行天桥区段间一体成型有一个渐变段,所述渐变段的一端为与所述高架桥区段横截面相吻合的倒T型端,所述倒T型端由水平放置的渐变横向段和沿所述渐变横向段中轴线竖直成型于所述渐变横向段上表面的渐变竖直段构成;所述渐变段的另一端为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横截面相吻合的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自所述倒T型端逐渐抬起至所述矩形端;在所述矩形端,所述渐变横向段的下底面与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下底面平齐;在所述高架桥区段及所述人行天桥区段中布设延伸至所述渐变段中用以承受弯矩的预应力索。
所述渐变段成型于所述大悬挑盖梁承受弯矩为零的临近区域内。
所述渐变段成型于所述大悬挑盖梁承受弯矩为零的位置靠近所述大悬挑盖梁端部的一侧。
所述渐变段的所述矩形端高度为所述倒T型端高度的45-55%。
所述人行天桥区段的盖梁内部为箱型结构。
在所述高架桥区段内布设中部预应力索,部分所述中部预应力索延伸到所述渐变段内靠近所述矩形端的位置;在所述人行天桥区段内布设侧翼预应力索,所述所述侧翼预应力索一端固定于所述大悬挑盖梁端部,另一端贯穿所述渐变段并延伸至所述高架桥区段内。
至少两根所述侧翼预应力索一端固定于所述大悬挑盖梁端部,另一端贯穿整个所述大悬挑盖梁并固定于所述大悬挑盖梁另一端的端部。
所述中部预应力索在所述渐变段的所述倒T型端的下部伸入所述渐变段中,所述侧翼预应力索在所述渐变段的所述矩形端的上部伸入所述渐变段中;在所述渐变段中所述预应力索上水平的延伸。
在与所述渐变段连接的所述高架桥区段端部的所述牛腿上一体成型有挡块。
所述人行天桥区段各处盖梁高度相等,所述高架桥区段的盖梁高度沿朝向所述大悬挑盖梁两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66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