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传感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6829.3 | 申请日: | 2009-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U·贝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G01J1/04;G02B3/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杜 娟 |
地址: | 德国拉多***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传感 器件 | ||
1.一种适合与汽车的窗玻璃耦合的光学传感器件,包括具有光 发射器(24)、光接收器(26)、和透镜片(12)的传感单元,透镜 片(12)用于将光发射器(24)辐射的射线束耦合到窗玻璃中和从窗 玻璃耦合出来,并且将其引导到光接收器(26)上,
其特征在于,透镜片(12)包括:
位于面对光发射器(24)和光接收器(26)的第一表面(12a) 上的两个彼此相邻的组合菲涅耳结构(16a,16b),每个组合菲涅耳 结构(16a,16b)具有一个位于内部的菲涅耳透镜结构(18a,18b) 和一个位于外部的菲涅耳反射镜结构(20a,20b),其中光发射器(24) 被设置在一个菲涅耳透镜结构(18a)的焦点中,而光接收器(26) 被设置在另一个菲涅耳透镜结构(18b)的焦点中;和
位于面对窗玻璃的相对第二表面(12b)上的两个菲涅耳反射镜 结构(22a,22b),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组合菲涅耳结构(16a,16b) 相对,其横截面大致是锯齿形,具有发生反射的第一侧缘(221)、和 平行射线束进入或出射的第二侧缘(222,223),
光发射器(24)发射的射线束被一个组合菲涅耳结构(16a)平 行校正,垂直穿过透镜片(12),通过相对的一个菲涅耳反射镜结构 (22a)以一定角度引向窗玻璃并被窗玻璃全反射,然后通过与另一 个组合菲涅耳结构(16b)相对的另一个菲涅耳反射镜结构(22b)耦 合到透镜片(12),并且垂直通过透镜片(12)被引到所述另一个组 合菲涅耳结构(16b)上并被后者聚焦在光接收器(26)上。
2.一种适合与汽车的窗玻璃耦合的光学传感器件,包括具有光 接收器(26)和透镜片(12)的传感单元,透镜片(12)用于将入射 在窗玻璃上的射线束从窗玻璃耦合出来,并且将它引导到光接收器 (26)上,
其特征在于,透镜片(12)包括:
位于面对光接收器(26)的第一表面(12a)上的具有位于内部 的菲涅耳透镜结构和位于外部的菲涅耳反射镜结构的组合菲涅耳结 构(16),其中光接收器(26)被设置在所述菲涅耳透镜结构的焦点 中;和
位于面对窗玻璃的相对第二表面(12b)上的菲涅耳反射镜结构 (22),其横截面大致是锯齿形,具有发生反射的第一侧缘(221)、 和平行射线束进入的第二侧缘(222,223),
以小检测角入射在窗玻璃上的射线束以一定角度穿过窗玻璃,然 后通过所述的位于面对窗玻璃的相对第二表面(12b)上的菲涅耳反 射镜结构(22)耦合到透镜片(12),并且垂直通过透镜片(12)被 引到组合菲涅耳结构(16)上并被后者聚焦在光接收器(26)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感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表 面(12a)的组合菲涅耳结构(16a)将发散射线束整形成平行射线束。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传感器件,其特征在于,第 一表面(12a)的组合菲涅耳结构(16a,16b;16)将从窗玻璃耦合 出来并穿过透镜片(12)的平行射线束整形成会聚射线束。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传感器件,其特征在于,该 平行射线束垂直地穿过透镜片(12)。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传感器件,其特征在于,第 一表面的组合菲涅耳结构(16a,16b;16)是用于聚焦发散或平行射 线束的旋转对称结构。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传感器件,其特征在于,组合菲 涅耳结构(16a,16b;16)的菲涅耳反射镜结构(20a,20b)具有比 组合菲涅耳结构(16a,16b;16)的菲涅耳透镜结构(18a,18b)更 大的距旋转对称轴(A,B)的径向距离。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传感器件,其特征在于,第 二表面(12b)的菲涅耳反射镜结构(22a,22b;22)是将平行射线 束偏转到特定方向的线性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未经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682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设备控制单元、驱动控制方法和其程序
- 下一篇:热交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