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灯管的固定方法及背光灯管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8560.2 | 申请日: | 200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江芝仲;严星煌;惠艳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19/00 | 分类号: | F21V19/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10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灯管 固定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背光灯管的固定技术,具体的涉及一种液晶面板的背光灯管的固定方法及其背光灯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系统主要由液晶面板,信号板,电路板,喇叭及具有框架的壳体组装而成。由于液晶面板是由多种不同材质组成的部件组合而成,考虑到组装公差及热胀冷缩的影响,故在各部件的组合界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间隙。当液晶显示屏系统的喇叭发出不同频段的声音时,很有可能引起液晶面板部件的共振,另外相邻部件的振动摩擦都会引起异音。在直下式液晶面板内部,灯管主要是靠高低压端的焊接或嵌入卡槽固定于灯座上。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灯管的固定结构示意图,背光灯管110通过一组卡扣件固定设置,两个卡扣件分布固定在背板130上,卡扣件包括一立柱和一卡钩,两个卡扣件的卡钩122、124和立柱121、123共同将背光灯管110固定在背板130上,该方式会因为卡钩与立柱对背光灯管固定部位存在挤压应力,由该于应力及与灯座间可能存在的间隙造成此部位极易产生共振异音,甚至会在引起灯管的跳脱、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灯管的固定方法,其通过柔性固定方式,既能够实现背光灯管的牢固固定,又能够有效消除背光灯管与固定装置间的共振异音产生,还可以消除灯管因为应力集中而出现灯管跳脱、断裂的缺陷。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背光灯管固定装置,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对背光灯管实现牢固固定,并可简化背板设计,降低背光灯管固定成本。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灯管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方法包括:
采用一橡胶固定件,该橡胶固定件上开设一供灯管穿过的通孔,橡胶固定件上还延伸设置有挡部和嵌装部;该橡胶固定件沿通孔向挡部和嵌装部设置一切口,使灯管可以由该切口嵌装在通孔内;
在一固定橡胶固定件的背板上开设通孔,将由切口嵌装入通孔后的橡胶固定件的嵌装部装入该通孔内,使挡部限位固定该橡胶固定件。
具体地讲,所述橡胶固定件上的嵌装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挡部和第二挡部,将嵌装部装入背板的通孔后,第一挡部和第二挡部分别与通孔两侧的背板限位设置。
所述橡胶固定件为高光反射率橡胶件。
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橡胶固定件具有一本部,所述本部的一端设置一第一挡部,第一挡部连接嵌装部,嵌装部连接第二挡部,所述橡胶固定件为一体成型制备,供灯管穿过的通孔设置在本部或第一挡部上。
一种背光灯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一弹性固定件,该弹性固定件包括一本部,本部连接设置一第一挡部,第一挡部连接嵌装部,嵌装部连接一第二挡部,在所述本部或第一挡部上开设有供背光灯管穿过的通孔,该弹性固定件沿通孔向嵌装部和第二挡部开设一切口,使背光灯管由该切口嵌装入通孔内。
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本部、第一挡部、嵌装部和第二挡部一体成型设置。
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本部为一锥状体或凸块,所述本部、第一挡部、嵌装部和第二挡部间同轴设置。
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部和第二挡部均为一柱状体,所述第一挡部的上端面设置本部,其下端面设置嵌装部;所述第二挡部的上端面设置嵌装部。
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部的外径大于第二挡部的外径。
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固定件为一橡胶体,该橡胶体为具有高光反射率的橡胶体。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背光灯管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光灯管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背光灯管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背光灯管固定装置的应用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85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