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镜驱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8954.8 | 申请日: | 200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7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大江晴树;石政徹;藤村洋二;渡部研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2B7/04;G11B7/135;G11B7/0037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晓东;马少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光学部(例如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拍摄部或者光盘装置的光拾取机构),用于透镜的对焦或者透镜的球面像差补偿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11411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光拾取(pick up)装置中,具有用于透镜的球面像差补偿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通过由马达旋转的蜗轮与设置在可动透镜架上的齿条部进行啮合,从而使透镜架沿光轴方向进退。在该透镜架上设置有圆形的开口部,透镜固定在该开口部内。
但是,在设置于透镜架上的开口部的周围存在成为透镜架的一部分的框架部,因此不得不相应于该框架部而相应的减小透镜的大小,而与此相反,从透镜的特性上来说要求透镜面尽量大。以往,难以解决这样相互矛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从透镜的周围去除构成透镜架的一部分的框架部,能够使透镜面尽可能大。
本发明是安装在光学部上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螺杆(lead screw),其通过马达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透镜架,其通过所述导螺杆的旋转,沿着所述导螺杆的旋转轴线进行往复运动;引导轴,其与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并且贯通透镜架并对透镜架进行引导;透镜,其以悬臂状态保持在透镜架的自由端上。
适用于该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以悬臂状态被保持在透镜架上,因此,在透镜的周围不需要构成透镜架一部分的框架部,由此能够使透镜的透镜面尽可能大。
进而,在本发明中,为了将透镜以悬臂状态保持在透镜架上,对透镜和透镜架进行了种种设计。首先,透镜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从透镜的外周面向着垂直于透镜的光轴的方向突出。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的将透镜以悬臂状态保持在透镜架上。
另外,具有第一对顶部,该第一对顶部位于所述突起部的基端一侧的所述透镜的所述外周面上。相对地,透镜架具有:突起容置凹部,其从所述透镜架的所述自由端凹陷,用于容置所述突起部;第一抵接部,其位于所述自由端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对顶部相抵接。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透镜容易且可靠地组装到透镜架上。
另外,优选第一对顶部形成为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弧。
在向透镜架上组装透镜时,当将透镜的突起部插入到透镜架的突起容置凹部内时,透镜的第一对顶部与透镜架的第一抵接部抵接。此时,第一对顶部形成为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弧。因此,即使在形成突起容置凹部的壁面与突起部之间存在间隙,突起部也仅在突起容置凹部内以光轴为中心进行运动,因此,透镜的光轴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能够简单且高精度地将透镜组装到透镜架上。
另外,优选在透镜的突起部上形成有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延伸的第二对顶部,并且形成突起容置凹部的第一壁面为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在垂直于引导轴的轴线的平面上延伸,用于与第二对顶部抵接。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透镜的第二对顶部按压抵接在突起容置凹部的第二抵接部(第一壁面)上,能够使透镜相对于透镜架在光轴方向上定位,能够防止透镜倾斜地组装到透镜架上,并且能够更简单且高精度地将透镜组装到透镜架上。
另外,优选形成突起容置凹部的第二壁面为突起限制部,所述突起限制部对突起部的以光轴为中心的旋转进行限制。
在突起容置凹部内,对突起部按照以光轴为中心运动的方式进行限制,形成突起容置凹部的突起限制部(第二壁面)能够可靠地限制突起部的转动,因此,能够提高向透镜架上组装透镜的操作性。
另外,优选透镜是被切割成I字形的I字形透镜(I cut lens),所述I字形透镜具有在外周面上相互平行的第一及第二切割面,第一及第二切割面与突起部的突出方向平行地延伸。
通过利用这样的I字形透镜,能够使透镜面增大,并且使透镜驱动装置实现薄型化。
另外,优选在所述透镜的外表面(或上述突起部)和所述透镜架的自由端中的任意一个上设置有:向任意另一个突出的定位销;朝向所述任意另一个突出并且与所述定位销平行地突出的止转销;在所述任意另一个上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定位销的定位孔;从所述定位孔的中心观察在定位孔的径向上延伸且用于插入所述止转销的止转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89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