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氰烯菌酯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39140.6 | 申请日: | 200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5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承来;曹明章;孔建;王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38 | 分类号: | A01N47/38;A01N37/44;A01N43/50;A01P3/00;A01P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氰烯菌酯 农药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尤其涉及含有氰烯菌酯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为禾谷镰刀菌。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病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发生、发展与菌源量以及温度、湿度、雨日、日照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尤其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将非常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发展。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水稻恶苗病的病原为串珠镰孢菌。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随着水稻栽培技术改革和品种更换,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瓜类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是瓜类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黄瓜、西瓜、冬瓜发病最重。黄瓜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80%-90%。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据病情轻重和发病期早晚不同而异。瓜类枯萎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起。
以上三种病害均由镰刀属病原真菌引起,在镰刀菌病害的防治上,主要依赖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监测的结果表明,这些药剂因为长期使用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降低。同时药剂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对食品安全也造成不利影响。
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寻找具有预防和延缓抗性产生并能有效对付抗性病原菌的防治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用没有交互抗性的新农药来防治病原菌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但目前开发一个新农药需筛选1万~1.2万个化合物,耗资1.2~1.5亿美元,开发周期为5~10年,很难赶上病原菌抗性产生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氰烯菌酯为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种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的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对多种病原菌均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如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串珠镰刀菌引起的水稻恶苗病、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西瓜枯萎病等。
咪鲜胺、抑霉唑为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对于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有特效。咪鲜胺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引起作用。虽然不具内吸作用,但它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能。抑霉唑是内吸性杀菌剂,该药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理功能和脂类合成代谢,从而破坏霉菌的细胞膜。同时抑制霉菌孢子的形成。咪鲜胺和抑霉唑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可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柑橘炭疽病、蒂腐病、青霉病、绿霉病,香蕉炭疽病、叶斑病,芒果炭疽病,花生叶斑病,辣椒、茄子、甜瓜、番茄等蔬菜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草莓炭疽病,油菜菌核病、叶斑病,蘑菇褐斑病,苹果炭疽病,梨黑星病等。
目前,氰烯菌酯与咪鲜胺(或抑霉唑)复配应用于防治病害尚无人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的农药组合物。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农药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实施例的农药组合物,其中的活性成分为氰烯菌酯和咪鲜胺(或抑霉唑)。
上述农药组合物在防治农业病害上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91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泡菜天然复合亚硝酸盐抑制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水族器材光滤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