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接线盒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1126.X | 申请日: | 200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3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中西龙治;山根茂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G3/16 | 分类号: | H02G3/1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林月俊;安 翔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 | ||
通过引用并入
此申请要求2008年5月27日在日本提交的JP 2008-138497的优 先权,其公开内容被结合在此且整体上作为参考。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接线盒,其中,电路板容纳于外壳内。
此前,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安装在机动车辆内用以将电流 供应至电气部件(例如车灯和喇叭)和切断至这些电气部件的电流的 电接线盒已为人知。电接线盒在外壳内容纳电路板,电子零件安装在 该电路板上。外壳的上部设有朝上开口并适于接收配合件(例如连接 器)的安装部分。
例如,在电接线盒容纳于机动车辆中的发动机舱内的情况下,当 水在下雨或洗车期间向下流到电接线盒上时,存在下述可能性,即, 水将经由设置在外壳上部上的安装部分进入外壳。
在电接线盒中,连接端子容纳于安装部分内并连接至连接器本体, 且该连接器本体设置在安装部分下面。连接器本体的上表面设有斜面, 该斜面经由连接器本体的端部将已进入外壳的水排出。该斜面的端部 限定排水口。在排水口下面设置有朝下开口的管道,以将从排水口排 出的水排出外壳。
[专利文献]JP 2003-348732A
然而,根据以上构造,存在下述可能性,即,已到达排水口的水 将在连接器本体的下表面周围流动,并将朝向电路板流动。然后,水 将附着到电路板上而导致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短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接线盒,该电接线盒 能防止外壳中的水附着到电路板上。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电接线盒可包括:外壳;安装部分,其设置在外壳 中的上壁上并在该壁上开口以用于接收配合件;容纳于外壳内的电路 板;上框架部,该上框架部在外壳内布置于安装部分下方,以覆盖电 路板的上部;侧框架部,其从上框架部的侧缘向下延伸并被布置为邻 近电路板的侧面;斜面,其形成在上框架部的上表面上并向下倾斜至 侧框架部;以及沟部,其在侧框架部的外表面上沿垂直方向延伸。外 壳设有第一排水部,第一排水部在与沟部的下端缘相对的位置处开口。
首先,当水通过在外壳的上壁上开口的安装部分而进入外壳时, 已进入该外壳的水向下流动,并下落到布置在安装部分下面的上框架 部的上表面上。由于上框架部覆盖电路板的上部,因此,可以防止水 附着到电路板上。
已下落到上框架部的上表面上的水在形成于上框架部的上表面上 的斜面上流动,并流至侧框架部。已流至侧框架部的水由形成在侧框 架部的外表面上并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沟部引导,并在沟部内流下。 由于侧框架部布置于电路板的侧面位置,而沟部形成在侧框架部的外 侧面上,因此,可以防止水附着到电路板上。
已到达沟部的下端缘的水向下流动,并通过第一排水部被排到外 壳外面,第一排水部在与沟部的下端缘相对的位置处开口。由此,可 以防止已进入外壳的水附着到电路板上。
优选根据本发明的下列实施例。
外壳可包括下壁。外壳的下壁可在与沟部的下端缘相对的位置处 设有第一排水部。外壳的下壁可包括具有第一挡水壁的上表面,这些 第一挡水壁在邻近第一排水部的位置处向上突出。
根据以上构造,即便已从沟部的下端缘流下的水不会落入第一排 水部,而是落到外壳下壁的上表面上,但第一挡水壁也可以防止水流 至电路板。
侧框架部的下端缘可设有覆盖电路板的下部的下框架部。下框架 部的下表面可在与第一挡水壁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容纳第一挡水壁的第 一挡水沟。
根据以上构造,由于第一挡水壁容纳于第一挡水沟部内,因此, 在第一挡水壁和第一挡水沟部之间形成了复合结构。由此,可以进一 步防止已从第一排水部流出而落下到外壳下壁的上表面上的水流至电 路板。
外壳下壁的下表面可设有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适于联接至 配合连接器并朝下开口。可将连接至电路板的端子金属件布置在连接 器壳体内。
根据以上构造,可将电接线盒联接至配合连接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11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老年龟鹿双补保健茶
- 下一篇:一种五色养脏健脑馒头及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