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尤其用于汽车上安放容器的盛放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1745.9 | 申请日: | 2009-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7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托马斯·斯图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7/04 | 分类号: | B60R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侯 宇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尤其 用于 汽车 安放 容器 盛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汽车上的盛放器。
背景技术
在德国专利申请10 2007 061 203.8中介绍了这种盛放器,它包括一个上 方开口用于安放至少一个容器的外壳,其中外壳有一个底和至少一个侧面夹 紧件,在外壳内安装至少一个可翻转的支座,它在可止动的第一位置与底有 间隔地平行排列,以及在第二位置基本上垂直于底设置,此外,各夹紧件设 在处于第一位置时的支座的上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这种盛放器,使支座可以在外壳一侧的区域 内节省位置地置于其第二位置。
按照本发明为达到此目的采取的措施是,令可翻转的支座可绕一根支承 在外壳内的轴回转,该支座有两个支座部分,它们可绕一根平行于在外壳上 的轴设置的轴回转地互相连接,当支座从第一位置转移为第二位置时,这两 个支座部分彼此翻转折叠。
因此按本发明可以实施支座从其第一位置出发到其第二位置的肘杆式 折叠。
在支座的第一位置,在外壳内形成两个用于至少一个容器的支承面。若 可折叠的支座处于第一位置并止动,以及支座定位在外壳开口上端的下方, 则在外壳内支座的上方形成一个用于至少一个容器的盛放腔。此时在支座下 方构成另一个用于一个或多个其他物品的盛放腔。反之,若可折叠的支座处 于其第二位置,则构成一个结构深度较大的盛放腔,它因而从外壳开口的上 端一直达到外壳的底。在这种情况下外壳可以承接就其垂直于外壳底面的尺 寸而言较大的容器。
就汽车的定向而言,肘杆式结构的支座部分翻转到其第二位置优选地向 后进行。当盛放器设在沿行驶方向定向的汽车乘客,尤其驾驶员旁时,支座 部分的这种运动符合人机工程学有利的运动。
这两个支座部分可回转地铰接尤其设计为,使这两个支座部分在支座的 第二位置彼此平面贴靠。这可以实现支座在其第二位置时在外壳内部的一种 非常节省位置的安置。
从外壳并因而所述至少一个由外壳承接的容器符合人机工程学有利的 可接近性的观点看,认为特别有利的是,可回转地支承在外壳内的支座部分, 在支座的第二位置时,相对于该支座部分在支座第一位置时的位置回转一个 在120°以内的角度。通过支座部分在其第二位置时的这种相对于垂直线略 有倾斜的位置,在此区域内可以适当倾斜地插入到外壳中,因此能特别方便 地接近放在外壳内部的物品。
优选地,这两个支座部分的回转轴离底的距离,当支座在第二位置时比 支座在第一位置时大。因此,这两个支座部分优选地从支座处于第一位置时 的平面位置出发向上翻转。在支座处于第二位置时,支座部分处于外壳开口 的附近,并因而当支座应重新转移到第一位置时特别易于抓取。
尤其从结构上特别有利于制造以及零件种类最少的观点出发,规定,这 两个支座部分基本上设计为相同一致。
为了能方便而可靠地抓取支座,按本发明的一项有利的进一步发展规 定,至少其中一个支座部分有一个朝两个支座部分的回转轴方向或朝外壳方 向开口的槽。因此在支座可以在其中弯折的区域内,或在支座自由端区域内 提供这样的可能性,即,抓住并回转其中一个支座部分,使之从第一位置到 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
按本发明,所述至少一个容器借助所述至少一个侧面夹紧件固定。在这 一方面本发明建议,外壳可连接一个上部框架,尤其可连接一个与包括外壳 底和壁的外壳部分夹紧的上部框架。优选地,该上部框架有所述至少一个侧 面夹紧件,夹紧件尤其是弹性的。若该上部框架可以与所述外壳部分夹紧连 接,则该上部框架连同夹紧件可以从所述外壳部分上拆卸下。在不需要固定 被外壳承接的容器时,就可如此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中:
图1表示轿车上的一个中央托架的局部,此时,所述盛放器的外壳借助 一卷帘封闭;
图2表示从斜上方观看到的图1所示中央托架局部,此时卷帘被打开且 支座处于第一位置;
图3表示图2所示的中央托架局部从侧面斜视的立体图;
图4表示图3所示的中央托架局部的侧向斜视图,此时支座处于一中间 位置;以及
图5表示图3和4所示的中央托架局部的侧向斜视图,此时支座处于完 全翻转折叠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未经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17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