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2784.0 | 申请日: | 200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5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姜开利;刘亮;范守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透明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从首次发现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以来,以碳纳米管为代表的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碳纳米管及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广阔应用前景不断显现出来(“Carbon Nanotube-the Route to Applications”,Ray H.Baughman,et al.Science297,787(2002))。由于碳纳米管所具有的独特的电磁学、光学、力学、化学性能等,大量有关其在场发射电子源、传感器、新型光学材料、软铁磁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被报道。
碳纳米管膜(Carbon Nanotube Film,CNT Film)为碳纳米管实际应用的具体形式之一,由于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碳纳米管膜可以应用于透明导电薄膜。现有技术中,碳纳米管膜的制备除可通过直接生长法获得以外,还可通过碳纳米管粉末获得碳纳米管膜。例如:溶剂点滴干燥法、L-B膜法、印刷法、电泳法,以及滤膜法等。现有技术中,碳纳米管膜还可以通过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直接拉取的方法获得。
然而,上述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得到的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的分布不均匀,多个碳纳米管相互缠绕形成大直径的碳纳米管束,在应用中,由于这些大直径的碳纳米管束的存在,一般碳纳米管膜的透光率小于75% 。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工序简单、效率高的透明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经该方法获得的碳纳米管膜透光性强。
一种透明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膜的表面;以及 加热该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中的部分碳纳米管被氧化,使该碳纳米管膜变薄。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碳纳米管膜经加热处理后,该碳纳米管膜中的部分碳纳米管被氧化,其中直径较大的碳纳米管束被除去,使该碳纳米管膜变薄。从而可以获得具有透光率大于75%的碳纳米管膜,且该方法简单、可连续生产,可应用于透明导电薄膜、薄膜晶体管、触摸屏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透明碳纳米管膜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碳纳米管膜制备方法的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碳纳米管膜加热处理之前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激光照射碳纳米管膜的第一种方式中,将碳纳米管膜固定于第一基条及第二基条上制备透明碳纳米管膜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激光照射碳纳米管膜的第一种方式中,将碳纳米管膜固定于透明基体上制备透明碳纳米管膜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激光照射碳纳米管膜的第二种方式制备透明碳纳米管膜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加热处理之后的碳纳米管膜的扫描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透明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碳纳米管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一碳纳米管膜。
所述碳纳米管膜由多个碳纳米管构成。所述碳纳米管膜中的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相互结合,且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膜的表面排列。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膜中碳纳米管可有序排列或无序排列,所谓有序指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排列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则;所谓无序指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的排列 没有规则,且各向同性,相互缠绕。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膜具有一定的自支撑性。所谓“自支撑性”即该碳纳米管膜无需通过一支撑体支 撑,也能保持自身特定的形状。该自支撑结构的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从而使碳纳米管结构具有特定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2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