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终端通话时间监控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2989.9 | 申请日: | 200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8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郇昌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0 | 分类号: | H04W24/00;H04W68/00;H04M1/57;H04M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 刚;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终端 通话时间 监控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通话时间监控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电话,由于移动电话在通话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较大,会对人体产生辐射,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为了避免通话时间过长而对用户产生过多的辐射,用户可能需要控制通话时间,从而主动规避其可能受到的辐射所带来的危害。
另一方面,移动电话通话时间过长,也可能产生过多的通话资费,从而造成用户的话费支出过多,从而增加用户负担。因此,用户为了控制通话时间过长,也需要控制通话时间,从而主动避免通话时间过长而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目前在用户使用移动电话进行通话的过程中,每隔一固定的时间,移动电话会提示一次用户,比如,在通话过程中,每一分钟提示一次用户。采用这种提示方式,用户只能手工计算当前通话的时长,这样会给用户的通话造成干扰,无法监控用户当前通话时长是否超过其所能接收的阈值,并且,采用这种提示方式用户无法判断单位时间(比如24小时)的通话总时长,从而无法对单位时间的总通话时长进行监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终端通话时间监控方案,用以解决不能有效的对终端的通话时长进行监控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通话时间监控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方法包括:在终端通话开始时,根据预设的监控策略,获取预设的通话时长阈值;记录终端当次开始通话的时刻,并根据上述监控策略统计终端通话的总时长;在当次通话结束前,确定该总时长超过上述通话时长阈值,提示用户通话时长已超过通话时长阈值。
优选地,上述监控策略包括:单次通话的总时长不超过上述通话时长阈值,和/或,单位时间内通话的总时长不超过上述通话时长阈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包括:统计模块、监控模块和提示模块。其中,统计模块,用于在终端进行通话时,记录终端当次开始通话的时刻,并根据预设的监控策略统计终端通话的总时长;监控模块,用于根据统计模块记录的时刻和/统计的总时长,监控终端通话的总时长是否超过预设的通话时长阈值;提示模块,用于在监控模块监控到终端通话的总时长超过预设的通话时长阈值时,提示用户通话时长已超过通话时长阈值。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至少一个方案,在终端通话开始时,根据预设的监控策略,获取预设的通话时长阈值,在终端的通话过程中,判断当前的通话总时长是否超过通话时长阈值,在判断为是情况下提示用户,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终端的通话时长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使用户可以主动规避由于通话时间过长而对其带来的辐射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并且,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增加终端硬件设备,可以节约终端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再一优选实施例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再一优选实施例的终端通话时间监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功能概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29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扣合元件
- 下一篇:实现智能业务的方法及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