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级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3905.3 | 申请日: | 2009-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7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徐瑞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瑞松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H01M4/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瑾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锂电池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级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用于聚合物、胶体和液 体锂离子电池中,特别适用于制作大功率的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中常用的正极材料有三种:钴酸锂、镍钴酸锂和锰酸锂。钴酸锂和镍钴 酸锂是六方晶系层状岩盐结构的氧化物,锂离子中的电子在O-Co-O构成的八面体层间 隙中移动,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能和锂离子脱嵌/嵌入的可逆性。锰酸锂是尖晶石三维结构的 氧化物,锂离子中的电子在O-Mn-O构成的八面体立方通道中移动,也具有较高的导电 性能和锂离子脱嵌/嵌入可逆性。它们都是当前锂电池工业中大量应用的正极材料。但金属 钴是地球上稀缺的元素之一,且具有放射性,其氧化物在电池过充和过放时会与电解液发 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致使电池起火直至爆炸。因此,钴酸锂和镍钴酸锂的制造成 本高,安全性差。锰酸锂虽然较便宜和安全,可是电容量小,而且在高温条件下(55℃以 上)的循环使用寿命差。即使经过掺杂和表面化学处理,锰酸锂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仍然 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因此,锂电池工业,特别是大功率锂电池急需一种成本低廉、环保、 容量大和安全的正极材料。
为此,美国德州大学教授J.B.Goodenough等(A.K.Padhi,K.S.Najundaswamy, C.Masgueslier,S.Okada and J.B.Goodenough,J.Eletrochem.Soc.144,1609-1613(1997)) 于1997年在美国电化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了一种新的嵌锂化合物:锂铁磷酸盐多晶 体LiFePO4。该晶体中的锂离子电子在FeO6八面体和PO4四面体结构中自由移动,具有锂 离子的脱嵌/嵌入可逆性。当1摩尔的锂离子从结构中脱嵌出来时,锂铁磷酸盐多晶体的理 论放电容量可达170mAh/g。由于锂、铁储量丰富,锂铁磷酸盐的生产成本低廉。该文预 测,由于锂铁磷酸盐材料具有价廉、环保、高性能和安全等特征,其在电池工业中可能具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锂铁磷酸盐在室温下电导率极低(10-9S/cm),在正常放电电流(10-1mA/cm2) 条件下,锂铁磷酸盐的实际放电容量仅为理论值(170mAh/g)的10%。因此,限制了其在 电池中的应用。为了提高锂铁磷酸盐的电导率,近期有文章报道(Suag-Yoon Chang,Jason T.Bloking and Yetming Chiang,Nature,October 123-128(2002)),在其结构中加入微量添加 剂,如Mg、Ti、Nb和Zr等,室温下的电导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该文中提到的添加剂 的加入方法复杂,微量元素的价格高,不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此外,锂铁磷酸盐的室温 导电空间较大,但其放电电压较低,从而影响了该材料的能量密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锂铁磷酸盐为基材,还掺有导电掺杂离子和增压掺杂离子 的纳米级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提供的纳米级锂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以锂铁磷酸盐为基材,还掺有导电掺杂 离子和增压掺杂离子,化学通式为:(Lix[M1-x])(Fey[N1-y])PO4,式中:x=0.9~0.96; y=0.93~0.97;M为导电掺杂离子,选自Mg2+、Ca2+、Sr2+、Ti2+、Al3+、B3+、Ce3+、C4+、 Si4+、Ge4+或P5+其中之一或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N为增压掺杂离子,选自Ti2+、V5+、Co3+、 Ni3+、Mn2+、Cr3+、Cu2+或Mo4+其中之一或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
上述纳米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颗粒直径为40~8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瑞松,未经徐瑞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39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器件
- 下一篇: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检测与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