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油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降解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4240.8 | 申请日: | 2009-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7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徐从裕;郁起明;余晓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郁起明;徐从裕;余晓芬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3/7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41安徽省合肥市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油站 挥发性 有机化合物 降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加油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降解装置。
背景技术:
加油站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 物(VOCs)排放到空气当中,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又往往对人体有害, 因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治理是目前国内加油站遇到的一大难题,由于传 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治理技术(如热力焚烧、催化燃烧、冷凝、吸收和 吸附等)往往不适用于加油站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治理要求,不是 其处理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外,就是投资或运行成本太高,限制其大面积推广, 因此实现经济高效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控制和净化技术是解决加油站挥 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问题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加油站在储、运、销环节装卸汽油过程中发生的油气污染挥发 性有机化合物(VOCs),而特别研发出的加油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治理 技术,同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法、吸附——解吸——催化燃烧法、生物过滤器法、 光催化法等技术相比,采用等离子体+水分子催化联合降解技术研发出的加油站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空气净化装置能有效治理加油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污染,且运行成本小,经济适用,适合大面积推广,同时项目产品在生 产、使用过程中无污染、无三废排放。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加油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降解装置,包括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降解容器、进 气压力阀、等离子体发生器、开闭联动机构:具有若干水分子电离发生器,所述 水分子电离发生器是由盒体、风扇、储水管道、阴、阳电极板构成的,风扇安装 在盒体前端,盒体中部安装有储水管道,储水管道上有若干细小孔,电极板安装 于盒体后端,盒体后端有输出管连接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降解容器;挥发性有机 化合物降解容器下端有进气压力阀,进气压力阀上安装有开闭联动机构,开闭联 动机构设有开关信号线与等离子体发生器、水分子电离发生器连接,所述等离子 体发生器的等离子体出口通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降解容器内。
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水分子电离发生器均有若干个,彼此相互独立且交 替安装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降解容器侧边,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降解容器连接为 一体。
所述的开闭联动机构,为一个开关型传感器,当阀打开时,开关型传感器输 出一个高电平信号,关闭时输出一个低电平信号,该传感器信号线与等离子体发 生器、水分子电离发生器连接。
本发明的设计思想:
(1)通过构建高能粒子激发器,产生大量的高能电子、离子等活性粒子, 这些粒子的平均能量要高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气体分子的键能,并与挥 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气体分子发生频繁的碰撞,进而打开这些挥发性有机化 合物(VOCs)气体分子的化学键,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气体分子处于活 化状态。
(2)通过构建强氧化性自由基催化器,持续产生大量OH·、HO2·、O·等自 由基,并与处于活化状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气体分子发生快速的化学 反应,进而生成无害产物。
(3)通过高能粒子激发器与强氧化性自由基催化器的联合控制技术,使两 者产生的大量高能粒子和大量强氧化性OH·、HO2·、O·等自由基共同发挥着对挥 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最大化降解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采用等离子体+水分子催化联合降解技术研发出的加油站挥发性有机 化合物(VOCs)空气净化装置能有效治理加油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 染,且运行成本小,经济适用,适合大面积推广,本发明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降解过程中无二次污染产生,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无污染、无三废排放, 采用的无害水分子催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降解后的最终产物是CO2和 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分子电离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郁起明;徐从裕;余晓芬,未经郁起明;徐从裕;余晓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42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颚碎机
- 下一篇: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