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4311.4 | 申请日: | 200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7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华;牛国旗;周建生;林勇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振华;牛国旗 |
主分类号: | A61B17/56 | 分类号: | A61B17/5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00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椎 前路 撑开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颈椎复位手术的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用于下颈椎关节突交锁的前路撑开复位器械。
背景技术
近年来,颈椎外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占颈椎外伤的50%,颈椎单侧、双侧关节突交锁是颈椎遭受屈曲、侧屈或旋转暴力而致颈椎三柱结构的破坏,颈椎稳定性、椎管形态受损,脊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早期复位减压并重建颈椎稳定性,对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牵引复位、后路解开交锁复位术、前路撑开复位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前联合手术、后-前-后联合手术。
前路撑开复位术中采用的颈椎前路复位器,该复位器包括齿板、撑开齿轮、定位卡销、支臂、撑开管、撑开钉,其中一支臂一端与齿板固定构成固定臂,另一支臂一端与撑开齿轮的滑动架固定构成移动臂,固定臂和移动臂的另一端分别装有与其垂直连接的两端贯通的撑开管,撑开钉由顶压复位钉和提拉复位钉组成,所述提拉复位钉其杆部穿过移动臂上的撑开管,其上段装有与其丝杆结构连接的提拉扳手,颈椎复位器使用时,需把顶压复位钉和提拉复位钉拧入椎体进行复位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且颈椎复位器自身结构比较复杂,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颈椎复位器结构复杂、使用不便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包括两铰接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每个手柄前端分别设有撑开钳嘴,每个手柄以及其上的撑开钳嘴位于同一侧边,第一手柄端部铰接调节齿杆;第二手柄端部设有凹槽以及相应的齿与调节齿杆配合连接,每个手柄内侧分别设有相应的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弹簧片固定端为锥形,游离端设有小钢球;所述的第二弹簧片固定端设有定位勾,游离端设有勺状球座;钢球与勺状球座相接触相连构成弹簧装置。
手柄由截面为梯形的撑开钳嘴和圆弧状的手把构成,在两者的结合处设有铰链座,铰链座为单耳铰链座,中间设有螺纹孔,另一铰链座为双耳铰链座,其上分别设有沉孔和螺纹孔,两铰链座对应配合由螺钉铆接构成复位器。
钢板弹簧装置具有弹性撑开作用,在手握加压时对手柄产生持续撑开的弹性,防止手柄突然会合而导致撑开器端部过猛撑开,以及在复位完成后松开调节齿杆的同时能使撑开器自动归位,便于退出。
在上述的主要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以下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
第二手柄上的撑开钳嘴外侧设有侧块,用于下压向前滑移的椎体(即脱位椎体,术中较下位椎体高),同时以此作支点,手柄的撑开钳嘴对下位椎体施行撬拨,便于术中复位时下压撑开间隙上位前滑脱位的椎体前缘。
每个撑开钳嘴上分别设有防滑齿,撑开钳嘴插入椎体间,撑开颈椎时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第一手柄尾部向内突起一凸台,凸台上设有连接孔,第二手柄尾部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弧形齿,调节齿杆一端与第一手柄尾部的连接孔铆接,呈可活动状态;调节齿杆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尾部相应的弧形齿配合连接,用以握紧加压手柄时能够逐级调节锁定,防止其弹开。
第一手柄尾部内侧还设有第三弹簧片,与调节齿杆的尾部以倒角相接触,用于对调节齿杆呈持续扣合作用,防止其与手柄端部的凹槽脱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复位术中使用该复位器,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降低了手术操作的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减轻了手术创伤。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弹簧片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弹簧片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图。
图中1. 第一手柄,1a.第一撑开钳嘴,1b.连接孔,2.第二手柄,2a.第二撑开钳嘴,2b.侧块,2c.定位孔,2d.凹槽,3. 钢球,4.第一弹簧片,5.第二弹簧片,5a.定位勾,5b.球座,6.第三弹簧片,7.调节齿杆,8.下位椎体,9.上位椎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振华;牛国旗,未经刘振华;牛国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43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前后框快拆结构的代步车
- 下一篇:电加热炊具无锅状态自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