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油茶座果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4701.1 | 申请日: | 200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7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蒋立科;程备久;孙承文;刘朝良;余梅;束床龙;桂房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1/00;C05F11/08;A01N63/04;C12N1/1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吴启运 |
地址: | 230036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油茶 座果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济林的载培方法,确切的说是一种提高油茶座果率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油茶的主要产品是一种高级食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0%以上,远超过其它 植物油。与国外橄榄油相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出2个百分点,其中油酸高出7个百分点, 维生素E高出一倍。
目前我国特产的油茶产量总体水平偏低,即使在主产区湖南省平均产量也仅60~ 83Kg/hm2(《林业科技开发》.2007.21.(04).1~4)。究其原因除良种比例小、老残林比重大、 栽培、管理粗放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油茶是异花授粉,花期在每年的寒露至立冬之间 (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这时气温低,觅蜜性昆虫特别是中国蜜蜂(中蜂)等的传粉高峰已 过,据统计授粉率不足20%,特别是中晚期油茶花授粉率甚至不足10%,授粉率、掛果率太 低,严重影响产量。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高油茶的座果率,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油茶的花期提前半月以上,以 提高授粉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种子处理、播种、移栽和管理,其特征是所述的种子处理首先是 将种子于0~4℃下冷藏10~15天,然后对冷藏复苏的种子用N+束在20Kev下、30d或40d 剂量注入8~12分钟,最后将N+束注入后的种子在稀释50倍的木霉发酵液中26~30℃下浸 泡4~6天,然后分离,自然凉干后或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含嫁接),所述的播种或移栽是 在施有含1%~3%木霉固体发酵物的有机肥作基肥的宕穴或沟穴中点播处理后的种子、或者 移栽幼苗或杂交苗;所述的管理是在林间管理期间每年至少施一次含1~3%木霉固体发酵物 的有机肥,至少喷施一次稀释50倍的木霉发酵液。
所述的木霉发酵液是将木霉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发酵液。
所述的液体培养基以麦麸或/和稻糠或/和马铃薯为基料(碳源),几丁质为诱导物,辅之 其他基础营养成分和水配制而成的。麦麸或/和稻糠干燥粉碎后加适量水煎煮,分离,取其 汁液配制培养基,而马铃薯是鲜品去皮后粉碎,取鲜粉配制液体培养基,麦麸、稻糠、马铃 薯以下简称碳源粉。各组分有以下重量百分比:
碳源粉 1%~5%
几丁质 0.5%~3.5%
FeSO4 0.01%~0.03%
KH2P O4 0.02%~0.2%
K2HP O4 0.05%~0.25%
Mg SO4 0.05%~0.25%
水 余量。
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调pH5.7~6.5,高压灭菌后接种,于25~30℃条件下发酵培养 5~10天。发酵结束后过滤分离,若发酵终止时pH>4,则调pH≤4,沉降过滤,滤液调pH5.8~ 6.2,即是木霉发酵液。该发酵液稀释50倍后用于浸种。
上述木霉发酵液公开在申请人的另一件发明专利中(专利号ZL200510039128.X,公告 号:CN10041150C),在该专利中,木霉发酵液是作为抗灰霉病的生物杀菌剂。
实验研究表明,在液体培养基中按70~90单位/升的浓度添加青霉素,然后进行发酵, 可有效抑制杂菌生长,提高木霉发酵产物的浓度,有利于油茶籽浸种。
所述的木霉固体发酵物是将木霉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得到培养物。
所述的固体培养基以甘蔗渣粉、玉米秸杆粉和小麦秸杆粉为原料(碳源),其他同上述 液体培养基,各组份重量百分比如下:
甘蔗渣粉 45~60%
玉米秸杆粉 15~25%
小麦秸杆粉 10~20%
几丁质 0.5%~3.5%
FeSO4 0.01%~0.03%
KH2P O4 0.02%~0.2%
K2HP O4 0.05%~0.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47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