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端子结构体、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6099.5 | 申请日: | 200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5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今野刚;和田浩幸;堀胜弘;田村进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43/16 | 分类号: | H01R43/16;H01R4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敬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端子 结构 连接器 以及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电子零件电连接的连接端子结构体、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电连接在插头等的对方连接器上的插座或者插口等的电连接器用金属制的屏蔽罩覆盖具备与对方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连接端子的壳体而成。
连接器端子通过例如由金属板母材通过压力并冲裁而成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670号公报)记载了将通过压力加工得到的导电板作为阳型端子使用的终端装置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在导电部件加工工序中,在切断工序中的切断位置以板宽以及板厚均变小的方式通过压力加工分别从两侧形成缺口(切口,以下称之为“缺口”),通过在该切断位置切断从而与该缺口形状对应的尖细前端部设置在阳型端子上。在导电部件加工工序中,由于在切断工序中的切断位置以板宽以及板厚均变小的方式通过压力加工设置缺口,所以在该切断位置的切断变得容易,可抑制变形和飞边的发生。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中,虽然记载了由缺口可抑制切断面的变形和飞边的发生,但飞边发生的抑制不是很充分。即、仅仅设置缺口,宽度方向的飞边的发生不能抑制,有时发生高大的飞边。若在构成连接器的连接端子之间残留飞边,则存在相邻的连接端子之间可能发生短路不良的问题。伴随着IC模块等的高密度化,连接端子之间的间距有变窄的倾向,变得容易受到飞边发生的影响。另外,如果在连接端子之间残留飞边,则即使在该时刻避免了连接端子之间的短路,但在在混入了垃圾等的场合,垃圾等与飞边接触进而相邻的连接端子之间短路或者因振动等使飞边移动进而短路等,损害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该问题而做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引起连接端子之间的短路的飞边的发生、并能够提高可靠性的连接端子结构体、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本发明的连接端子结构体是托板和连接端子通过折断部连接的连接端子结构体,上述折断部采用在折线上隔着非缺口部分具有多个缺口的结构。
本发明的连接器是具有与电子零件连接的连接端子的连接器,上述连接端子具备用于从托板折断的折断部,上述折断部采用在折线上隔着非缺口部分具有多个缺口的结构。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将与上述托板连接的上述连接端子的一端部插入到连接器中的壳体的规定插入口直至规定位置,将插入到上述壳体中的上述连接端子的另一端部以上述折断部为轴进行转动,留下插入到上述壳体中的上述连接端子,并从通过上述转动而断裂的上述折断部去掉上述托板。
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引起连接端子之间的短路的飞边的发生,能够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的结构的图。
图2是涉及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涉及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的触头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图3(a)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涉及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的触头的缺口部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现有例的缺口部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托板折断后在缺口部发生的飞边的图。
图中:
100-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110-触头(连接端子),111-基部,
112-插入部,113-插头部,114-缺口部,114a-非缺口,
114b、114c-缺口,115-托板,120-壳体,121-壳体主体,
122-外壳,123-突出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该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的仰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具备:与对方插座连接的导电性的触头(连接端子)110;和并排配置并容纳多个触头110的壳体120。
触头110包括:基部111;插入到壳体120的插入口中的插入部112;托板折断之后向外方突出并作为电子零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插头的插头部113;以及连接托板115和触头110并折断托板115的作为折断部的缺口部1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美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美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60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