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室内饰件的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6345.7 | 申请日: | 200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3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荒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B60K2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饰件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汽车等车辆的车室内饰件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的车室内,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之间设有控制台。 为了将具有变速杆的变速装置配置在控制台上,使固定在车身上的 变速装置的指示部件从控制台的上部开口部露出,使该指示部件的 周围的卡合部从上方卡合在设置于控制台的上部开口部的内周缘的 内缘上的卡合部件上,从而对两者进行定位固定(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74224号公报
由于作为比较大型的树脂部件的控制台和变速装置位于从驾驶 席的配置位置也能容易看见的位置上,所以若不能确保安装精度则 会有损商品性。另外,当在作为大型部件的控制台上存在尺寸误差 的情况下,难以既相对于固定在车身侧的变速装置进行调整配合的 同时又对两者进行安装调整。
因此,通常需要在变速装置的用于使变速杆从指示部件突出的 槽的宽度上留出余量,通过该槽的部分来吸收控制台和变速装置的 位置偏移的部分,其结果就是,需要加大槽的宽度尺寸,因此,存 在有损变速杆周围的商品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损害变速装置周围的 商品性地进行安装的车室内饰件的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在配置于车辆的 变速装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变速装置5)的周围的车室内饰件的 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构成上述变速装置的周围的变速杆 孔罩(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变速杆孔罩7),在上述变速装置的周围 配置的内饰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台1)上形成收容上述变速 装置的变速杆孔罩的开口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13),在 上述变速杆孔罩的外周缘的外缘形成卡合槽(例如,实施方式中的 卡合槽19),并在上述内饰件的开口部的内周缘设置与上述变速杆 孔罩的卡合槽卡定的卡合爪(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卡合爪20),将 上述内饰件的卡合爪卡定在上述变速杆孔罩的卡合槽中,从而将上 述变速装置安装在上述内饰件的上述开口部中。
通过这样的结构,将相对于车身被定位的变速装置的变速杆孔 罩插入内饰件的开口部,由此,能够将内饰件在开口部中定位在变 速装置上,并且,将内饰件的卡合爪卡定在变速杆孔罩的外周缘的 外缘上设置的卡合槽中,能够固定变速装置和内饰件。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变速装置的变速杆 孔罩和上述内饰件之间,设有从外侧覆盖上述变速杆孔罩和上述内 饰件的安装部分的装饰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装饰件30),在上 述内饰件上形成卡合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卡合孔32),在上述 装饰件上设置插入到上述内饰件的卡合孔中的卡合部(例如,实施 方式中的卡合部36),并且设置与变速杆孔罩的周围抵接的抵接部 (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43)。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装饰件从外侧覆盖变速装置的变速 杆孔罩和内饰件的安装部分,即使以变速装置的变速杆孔罩为基准 安装内饰件,内饰件和变速杆孔罩的位置偏移能够仅通过使与变速 杆孔罩的周围抵接的装饰件的抵接部的位置相对于变速杆孔罩变化 进行调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效果:将相对于车身被 定位的变速装置的变速杆孔罩插入内饰件的开口部中,由此,能够 将内饰件在开口部中定位在变速装置上,因此,能够简单地确保安 装精度并对两者进行定位,且将内饰件的卡合爪卡定在变速杆孔罩 的外周缘的外缘上设置的卡合槽中,从而能够确实地固定变速装置 和内饰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效果:通过装饰件从外 侧覆盖变速装置的变速杆孔罩和内饰件的安装部分,由此,能够提 高商品性,即使以变速装置的变速杆孔罩为基准安装内饰件,内饰 件和变速杆孔罩的位置偏移也能够仅通过使与变速杆孔罩的周围抵 接的装饰件的抵接部的位置变化来调整,因此,无需在变速装置侧 进行位置偏移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变速装置周围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 控制台(内饰件)
5 变速装置
7 孔罩(escutcheon)
13 开口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63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烷基化氨基丙基化亚甲基-二-(环己胺)及其用途
- 下一篇:印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