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6506.2 | 申请日: | 2009-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1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程玉标;王通;刘士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万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7/18 | 分类号: | H01F7/18;H01F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内部 总线 接线 电磁铁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属于电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将断路器、接触器、热继电器及隔离器的功能很好的融为一体,合理的做好了各分立元器件保护特性、控制特性配合的协调工作,可广泛应用于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和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等场合,例如冶金、煤矿、钢铁、石化、港口、船舶、铁路等领域的电动机控制与保护系统和现代化建筑中的照明、电源转换、泵、风机、空调等电气控制与保护系统。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的应用往往离不开二次接线装置。现有的接线装置往往是采用输出无源触点或功率管,例如继电器、可控硅、IGBT等,利用这些部件输出串联或并联在电磁铁控制回路中,由此让电磁铁部件输入相关信号来控制电源电路,实现电磁铁的吸合与释放控制功能。这样往往会造成保护开关电器的体积较大,现场二次配线复杂,且可靠性不高,无法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将该电磁铁连接在电磁铁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且该模块的输入端连入与手柄操作位置关联的控制触头后,连接外部控制电源,电磁铁控制模块的被控端连入保护组件内CPU的输出端,保护组件、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可逆组件通过内部网络总线平台相互连接构成工作通路,令各组件均能独立控制电磁铁的吸合与释放。
上述的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电磁铁控制模块内设有独立的CPU,该模块的被控端直接连入内部网络总线平台,实现多个组件对电磁铁吸合与释放控制。
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保护组件、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可逆组件均为能独立安置的模块化结构,其各自均带有独立的接口连入内部网络总线平台,根据权限配置实现电磁铁吸合与释放控制。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保护组件、显示组件、控制组件,其各自均设有独立的CPU。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网络总线平台为可便捷插拔的预接线,预接线上分布有统一的接插端口。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可通过产品内部网络总线平台,实现便捷插拔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也就是说,可通过多主对等或主从方式,让保护组件、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可逆组件能分别独立的直接对电磁铁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其信号传递方式简约,所需实体化的电路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由此可见,为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拓展了空间,实施效果好。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这些附图当中,
图1是电磁铁控制模块与保护组件整合的实施示意图;
图2是电磁铁控制模块与保护组件独立的实施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 电磁铁 2 电磁铁控制模块
3 手柄 4 控制触头
5 外部控制电源 6 保护组件
7 控制组件 8 显示组件
9 可逆组件 10 网络总线平台
11 CPU 12 内部总线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的基于内部总线的预接线电磁铁控制装置,其特别之处在于:将该电磁铁连接在电磁铁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且该模块的输入端连入与手柄操作位置关联的控制触头后,连接外部控制电源。同时,电磁铁控制模块的被控端连入保护组件内CPU的输出端。保护组件、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可逆组件通过内部网络总线平台构成的预接线装置相互连接。由此,实现保护组件、电磁铁控制模块、控制组件、显示组件、可逆组件相连传送电磁铁吸合与释放信号的工作通路,令各个组件可独立控制电磁铁吸合与释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万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万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65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