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线束及洗涤管固定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6797.5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0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沙文瀚;刘琳;叶永茂;赵松岭;肖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H02G3/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泰;朱成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洗涤 固定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线束及洗涤管固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广泛使用以及汽车上电器件数量的极大增多,整车的电安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整车电源的传输载体-整车线束,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作为整车电源的传输载体,线束需要确实可靠的固定以及合适的保护,以防止其被车内各种锋利的钣金等零部件损伤,造成电器功能失效乃至整车烧蚀等严重后果。
常见线束固定方式是:
1)使用钣金孔扎带:在钣金开一个钣金孔,使用和钣金孔配合的扎带,一头捆住线束,一头塞入钣金孔中固定。
2)使用植焊螺栓扎带:在钣金上焊接植焊螺栓,使用和植焊螺栓配合的扎带,一头捆住线束,一头卡接在螺栓上固定。
随着车辆的电器功能的增加,整车中线束也变得更加复杂。普通扎带的使用,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1)当使用普通扎带时,卡钉的固定点为圆形,当线束受到侧方向力的时候,线束在固定点容易发生扭动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因此与周边件干涉摩擦,损坏线束。
2)考虑到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线束中经常会附带一些例如洗涤水管等附件,当线束扭转角度过大的时候,和线束包裹在一起的洗涤水管,会受到线束的挤压发生洗涤水管堵塞等问题。且线束和洗涤水管包扎在一起时,会使线束直径变粗,影响线束安装以及于周边件的间隙。
3)线束扎带和地毯等需要在钣金上紧固的零部件所使用的扎带,对钣金孔的需求发生冲突,钣金平面尺寸不足以为多个需要紧固的卡钉提供固定孔位。
4)对于普通的线束扎带,由于其自身带一个卡接线束绑带的结构,会使扎带自身高度增加,引起线束总体高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线束及洗涤管固定方法及装置,使线束及洗涤管等部件的固定更加合理、可靠。
本发明基于同一发明目的,具有两个独立的技术方案:
1、一种汽车线束及洗涤管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固定支架的本体为一平板,将线束用胶带与平板固定,平板上设有洗涤管固定夹,将洗涤管通过前述的固定夹与支架固定,将平板下部的卡扣卡入到汽车钣金孔中,从而将固定支架与汽车钣金固定。
平板上还设有汽车地毯挂钩,通过地毯挂钩将地毯与支架固定。
平板下部设有与卡扣相配合的裙部结构。
2、一种实现前述汽车线束及洗涤管固定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支架本体为一平板,平板上设有洗涤管固定夹;平板下部设有用于与汽车钣金固定的卡扣。
平板上还设有汽车地毯挂钩。
平板下部设有与卡扣相配合的裙部结构。
卡扣的外侧面下部为向内倾斜的安装导入面,上部为向外倾斜的卡固面。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支架本体的平板结构,将线束用胶带与平板固定,省掉了普通扎带上自带的线束绑带卡接结构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线束总体高度。
本发明将线束和洗涤水管分开固定,即有效减少了线束直径尺寸,降低了线束占用空间的高度,又避免了当线束扭转角度过大的时候,和线束包裹在一起的洗涤水管会受到线束的挤压发生洗涤水管堵塞等问题。
本发明为线束、洗涤水管和地毯提供公用固定支架,避免由于扎带同时紧固线束、洗涤水管和地毯,导致扎带所受的切向力过大,线束在固定点发生扭动与周边件干涉摩擦,损坏线束的问题。同时,避免因钣金平面尺寸不足,无法满足固定孔位需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固定支架本体为一平板1,平板上设有洗涤管固定夹2,平板上还设有地毯挂钩3。平板下部设有用于与汽车钣金固定的卡扣4,平板下部设有与卡扣相配合的裙部结构5。
如图2所示,卡扣的外侧面下部为向内倾斜的安装导入面6,上部为向外倾斜的卡固面7。
需要安装时:
利用固定支架本体的平板结构,将线束用胶带与平板固定。
利用平板上洗涤管固定夹2,将洗涤管与支架固定。
利用平板上地毯挂钩3,将地毯与支架固定。
利用卡扣的导向机构,将卡扣插入钣金孔中。裙部结构5和卡固面7配合,将钣金夹在中间,实现支架与钣金固定,此种结构可适用于多种厚度的钣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67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