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航空器紧急救生系统安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6928.X | 申请日: | 2009-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8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奕;闫亮;郭宇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奕 |
主分类号: | B64D25/00 | 分类号: | B64D25/00;B64D25/08;B64D45/04;B64D17/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70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空器 紧急 救生 系统 安全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器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航空器紧急救生系统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法国航空公司2009年6月1日发表公报说,该公司一架空客A330客机于格林尼治时间6月1日凌晨在大西洋海域上空失踪。这架客机“很有可能”是在被雷电击中后与地面失去联系的。失踪客机上216名乘客共来自32个国家。其中,机组12名成员全部来自法国,还有61名乘客也来自法国。法航提供的国籍情况表显示,失踪客机上共有9名乘客来自中国。这是最近发生的又一起严重空难事故。世界各国航空器都会发生险情,由于各国都没有开发和掌握实用的“航空器紧急救生系统安全装置”,所以很多航空器遇到险情时失去控制而被迫抛弃、坠毁,造成很大的物质、财力乃至人员损失。如果采取预防航空器高空坠毁的安全装置,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航空器高空坠毁,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特别是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只有飞行员才会配备有降落伞,但给飞机装上一个降落伞恐怕许多人仍然不敢想象。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了现实。
我国已经出现了的“航空器降落伞”发明专利,但由于其技术条件限制,其承载能力弱,只能运用于小型航空器的安全防护,对大型航空器如大型客机就难以发挥保护作用。目前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正在对大型客机使用飞机降落伞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但是在大型飞机上使用这种降落伞的困难是很大的。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1平方米的降落伞能够承受20公斤重量,如果是一个2000公斤的飞机,降落伞需要100多平方米,飞机越大,降落伞也要越大。而如果波音737使用这样的降落伞,那将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大型客机由于安全系数要求很高,而且成员较多,如果能够对它提供一种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将对各国航空事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航空器(包括客机、货机、飞艇等,以下简称航空器)安装一套紧急救生系统安全装置。其技术路线是将航空器的最内层机舱改装成数个前后相通的密封安全隔舱,在各密封安全隔舱结合部的机身夹层中和机翼与机身的结合部安装锁定及解锁开关(即小型爆破装置),在各密封安全隔舱顶部的中心位置加装降落伞。当飞机在空中遇到严重的紧急情况时,智能传感器可根据飞行高度、下落速度、剩余飞行时间等信息,综合分析危险情况的紧急程度。如果航空器坠毁不可避免,智能传感器将通知机组人员启动救生系统,在机组人员未作出反应时,智能传感器能够对紧急情况数据作出分析判断,迅速启动紧急救生系统安全装置。
当听到警报后,航空器上的所有乘员必须立即将自己固定在座位上。与此同时,各密封安全隔舱前后舱口处的密封门会迅速关闭。位于飞机尾部、机翼与机身结合部的锁定及解锁开关会先后发生小爆炸,使机尾、机翼完整地与机身分离。之后,各密封安全隔舱结合部的锁定及解锁开关会从后向前依次发生小爆炸,使载有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密封安全隔舱完整地相互分离。分离成功后,密封安全隔舱和机头顶部的降落伞会借助微型发射装置在1秒钟内打开,最终使密封安全隔舱和机头软着陆。此外,如果在飞机起降时发生紧急情况,也可单独借助各舱段和机头顶部的降落伞进行制动,减小事故的危害性。在着陆之后,密封安全隔舱和机头中的通信装置会不断发出求救信号,以便于救援人员发现着陆位置。由于密封安全隔舱和机头均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舱内装有生命保障系统,因此即使降落于水面,密封安全隔舱和机头也会浮在水面上等候救援。
本发明的安全隔舱是乘员乘务舱(或者是货物舱),安全隔舱内部配备应急通信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安全隔舱与机身之间用锁定及解锁开关连接形成航空器整体。安全隔舱使用T700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锁定及解锁开关,是具有高强度锁紧功能和高能量瞬时解锁功能的连接装置(爆破螺栓)。
本发明的传感器,是具有实时检测航空器运行状态、发现险情立即报警、对险情类型和危险程度进行甄别判断并迅速作出反应发出动作指令的智能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安全气囊,是可以检测安全隔舱内部及外部压力状态、飞行速度、距地高度的智能安全气囊,由智能传感器控制安全气囊的膨胀,使其发挥最佳作用,避免安全气囊出现错误膨胀、提前膨胀或延时膨胀,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安全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奕,未经张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69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式包装盒
- 下一篇:低密度聚氨酯软泡顶衬的湿法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