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熨斗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2948.8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0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炜 |
主分类号: | D06F75/38 | 分类号: | D06F75/38;D06F8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5324浙江省慈溪市周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熨斗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熨斗改良结构,尤其涉及电熨斗底板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电熨斗底板90%以上采用铝合金材料,而其硬度很低,只有硬度HB30-35左右,耐磨性较差,而且铝合金底板不适宜熨烫精细织物。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现在一些公司采用了在电熨斗铝合金底板喷涂一层陶瓷耐磨层来提高其耐磨性。由于陶瓷具有耐磨性、不粘性好的优点,使消费者在熨烫衣物的过程中减少对衣物的损伤。但是喷涂陶瓷层由于较薄,其使用时间短,另外,在铝合金底板上采用复合一层陶瓷釉或搪瓷,其耐磨性虽有提高,但由于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往往造成陶瓷釉或陶瓷层脱落。也有的公司直接采用陶瓷底板,如申请号为200520061855.1,公告日为2006年8月23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就公开了一种陶瓷底板蒸汽电熨斗,包括外壳、蒸气室、发热体和陶瓷底板,发热体位于蒸气室和陶瓷底板之间,在蒸气室的底部边缘和陶瓷底板上开有位置对应的螺孔,在陶瓷底板下方用螺丝从下往上把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但是,直接采用陶瓷底板技术尚不是很成熟,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底板使用寿命长,同时又适宜熨烫精细织物及其他织物的电熨斗改良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熨斗改良结构,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铝合金底板和铝合金底板下部易拆卸的陶瓷板,铝合金底板和陶瓷板间通过锁扣装置锁扣为一体。
所述锁扣装置包括陶瓷板后部的凸耳,活络设于凸耳上的锁扣底座,所述锁扣底座上设有压合于铝合金底板后侧边缘上的扣脚,所述凸耳与锁扣底座间设有产生扣脚压紧力的压紧装置。便于陶瓷板的拆卸,同时又使铝合金底板和陶瓷板锁扣紧密且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压紧装置为弹簧。所述锁扣底座沿水平方向滑动设于凸耳上,锁扣底座上设有凸柱,凸耳上设有卡槽,弹簧一端套接在凸柱上,弹簧另一端卡接在卡槽内。这样只要将锁扣底座往后拉开把熨斗放上去,因锁扣底座装有弹簧,放上去后会自动锁紧。
作为优选,所述锁扣座铰接于所述凸耳上,锁扣座与凸耳间设有弹簧产生压紧力,而且对弹簧施压,锁扣底座上的扣脚就脱离铝合金底板,实现陶瓷板的拆卸。
作为改进,所述陶瓷板外缘设有一圈包覆铝合金底板外侧的向上突起的凸缘。凸缘前端呈圆弧形并向内侧倾斜套在铝合金底板前端。连接密封性好,而且前端套接铝合金底板与后端扣脚扣合可使陶瓷板与铝合金底板的来接稳固可靠。
进一步改进,所述陶瓷板与铝合金底板间设有密封的海绵层I。海绵层I设于陶瓷板凸缘内侧陶瓷板的底部。既可以密封陶瓷板和铝合金底板间的间隙,又可以使蒸汽传输到陶瓷板。
更进一步的,所述海绵层I与铝合金底板间还设有海绵罩。如果没有海绵罩,这种可脱卸的陶瓷板装上后使用时松动会很大,其次使用海绵罩后,装上去的陶瓷板会比较平整,松动会比较小。
优选的,所述陶瓷板下部还安装有一个布料层,所述布料层固定于环布料层外缘设置的布料外框上,布料外框与陶瓷板固定。采用在底板下部安装布料层的技术方案,熨烫时不需要再垫布,在温度过高时能够保护衣物,适宜于熨烫暗色织物,同时操作简便、熨烫效率高。
优选的,所述布料外框是塑料件,所述布料层与布料外框用过加热的方式粘合在一起。便于布料层的固定。
改进的,所述布料外框上设有塑料柱头,塑料柱头卡接或者粘接在陶瓷板上。便于将布料外框安装固定于陶瓷板上。
改进的,所述布料外框在布料层的上部还设有海绵层II。改善熨烫效果。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熨烫一般织物时,使用铝合金底板即可,在熨烫精细织物时可以安装上陶瓷板。因而兼具了铝合金和陶瓷板的优点,具有使用寿命长、熨烫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底板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锁扣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各分解结构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炜,未经张建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29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
- 下一篇:充气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