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会自动改变不透明度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3801.0 | 申请日: | 200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6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谢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达 |
主分类号: | G06F3/048 | 分类号: | G06F3/04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0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改变 不透 明度 用户界面 显示 方法 | ||
1.一种会自动改变不透明度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形用户界面系统(100)配置有显示终端设备(121)和定点输入设备(111),定点输入设备(111)在显示终端设备(121)上通过光标或触摸点来指示定位;以用户界面为中心定义了一个互动区;当光标或触摸点进入互动区时,用户界面会自动变为透明显示;而光标或触摸点移出互动区时,用户界面又自动恢复为正常显示;
所述的用户界面有四种显示状态,并且用户通过输入操作使得用户界面在这四种显示状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这四种显示状态分别是:
1)激活态,处于激活态的用户界面为不透明显示,并且显示状态不会随光标或触摸点的移动而改变,用户对它像普通用户界面一样进行各种通用操作;
2)正常态,是光标或触摸点在正常区时,用户界面所处的正常显示状态;
3)全透态,是用户界面所处的全透明显示状态;
4)半透态,是光标或触摸点从正常区进入半透区时,用户界面所处的半透明显示状态,并且用户界面会随光标或触摸点接近全透区而变得越透明;
这四种显示状态中,正常态、全透态、半透态不同于激活态,统称为非激活态,处于这些显示状态的用户界面会随光标或触摸点的移动而相互转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会自动改变不透明度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形用户界面系统(100)包括处理器(101)和通过系统总线(103)与之连接的系统存储器(102)、输入接口(110)、输出接口(120);输入接口(110)连接定点输入设备(111)、键盘输入设备(112)和定时器(113);输出接(120)连接显示终端设备(121);系统存储器(102)中存储程序模块,包括操作系统(104)、应用程序(1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会自动改变不透明度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以用户界面为中心的互动区,位于互动区以外的区域定义为正常区,当光标或触摸点在正常区内移动时,用户界面为正常显示;位于互动区内部、用户界面所在的附近区域定义为全透区,当光标或触摸点进入全透区时,用户界面变为全透明显示;位于全透区和正常区之间的区域定义为半透区,是正常区到全透区的过渡性区域,当光标或触摸点由正常区进入半透区时,用户界面变为半透明显示,并且用户界面会随光标或触摸点接近全透区而变得越透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会自动改变不透明度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户界面处于激活态时,用户在用户界面以外区域,通过点击操作将用户界面切换到非激活态,分别为:
1)若点击操作时,光标或触摸点处在正常区内,则用户界面切换为正常态;
2)若点击操作时,光标或触摸点处在互动区内、用户界面以外,则用户界面切换为全透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会自动改变不透明度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户界面处于半透态时,用户通过输入操作快速改变用户界面的显示状态,这些输入操作包括:
1)点击操作:当用户点击了定点输入设备(111),用户界面变为全透态;
2)点击操作:当用户点击了定点输入设备(111),用户界面变为激活态;
3)按键操作:当用户按下了键盘输入设备(112)的某个键或组合键,用户界面变为激活态;
4)按键和点击组合操作:当用户按下了键盘输入设备(112)的某个键或组合键,然后点击定点输入设备(111),用户界面变为激活态;
这四种用户操作中,第一种操作归类为隐藏操作,操作目的是隐藏用户界面,以方便用户对其它用户界面进行操作;其余三种操作归类为激活操作,操作目的是激活用户界面,以方便用户对用户界面进行各种通用操作;
为了方便用户进行激活操作,当用户界面处于半透态时,通过提示的方法来提示用户如何切换到激活态,这些提示方法包括:显示提示文字的方法、显示提示图标的方法、显示提示动画的方法、改变用户界面颜色的方法、给用户界面添加提示边框的方法、发出提示声音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达,未经谢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38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