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变压器型逆变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3833.0 | 申请日: | 2009-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7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何湘宁;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5395 | 分类号: | H02M7/539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压器 逆变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直流-交流变换器领域的一种逆变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无变压器型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指通过半导体功率开关器件的开通和关断作用,把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的一种电力电子变换器,其作用是,把从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得到的电能质量较差的直流原始电能,变换为电能质量较高、能满足用户负载对电压和频率要求的交流电能。随着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能源和环境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出的都是直流电,必须使用逆变器把它变换成工频交流电才能大量应用。因此,逆变技术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根据逆变器应用场合和控制方式不同,可以将逆变器系统分为独立型逆变器和并网型逆变器;根据逆变器中变压器配置不同,可以将逆变器系统分为带工频变压器型,带高频变压器型和无变压器型逆变器。工频变压器和高频变压器均可以实现升压和隔离的功能,然而,工频变压器体积庞大,重量增加,价格较贵,系统安装不便;高频变压器虽然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但这类逆变器系统往往由多级组成,导致系统结构复杂,系统效率降低。而无变压器型逆变器由于系统结构简单,效率高,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在欧洲的太阳能光伏(Photovoltaic,PV)发电领域,无变压器型并网逆变器已经成为中小功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一般指小于等于10kW的系统)的主流。
但是,由于没有了隔离变压器对直流输入源和交流负载之间进行电气隔离,无变压器型逆变器中将存在共模电流干扰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无变压器型逆变器应用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时,一方面,系统中的无变压器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对光伏电池组件和市电电网不进行电气隔离,另一方面,光伏电池组件具有一个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范围很大的对地寄生电容,一般认为多晶硅电池组件的寄生电容为50-150nF/kWp,薄膜电池组件可达1μF/kWp,因此由众多光伏组件串并联构成的光伏阵列的对地寄生电容将变得更大,并且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范围也更大。所以,光伏电池阵列的这个对地寄生电容和无变压器型逆变器电路中各种滤波器的组件电感、电容通过地回路构成了一条电通路,从而形成了一个谐振电路,从而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对地共模电流。较大的对地共模电流一方面会影响逆变器电路的工作模式,从而降低系统的电能质量和发电效率;另一方面会给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有效抑制甚至完全消除共模电流是无变压器型逆变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一般采用带双极性调制的全桥逆变器和半桥逆变器来解决共模电流问题,然而这类逆变器结构只能实现输出电压的两电平调制方式,导致输出电流纹波较大,输出滤波电感体积相应增加,从而使得逆变器发电的质量和效率都无法提高.半桥中点箝位的逆变器结构可以在消除对地漏电流的同时实现输出电压的三电平调制,但是该结构要求其直流侧输入电压的大小是全桥逆变器的两倍,相应增加了前级直流输入源串联的数量或者提高了前级DC/DC升压电路的升压比例以及设计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在消除共模电流的同时,实现输出电压三电平调制方式的无变压器型逆变器。
本发明的无变压器型逆变器,其特征是包括一个输入电容,六个功率开关管,六个反并二极管,两个滤波电感,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一反并二极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二反并二极管、第三功率开关管、第三反并二极管和第四功率开关管、第四反并二极管共同构成全桥结构电路,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漏极、输入电容的正端与输入直流端的正极相连,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漏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源极、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漏极与第一滤波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漏极与第二滤波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源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源极、输入电容的负端与输入直流端的负极相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功率开关管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反并二极管以反并的形式相连,即功率开关管的漏极与其对应的反并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功率开关管的源极与其对应的反并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栅极分别由各自相应的驱动电路驱动,从而控制功率开关管的开关动作。
所述功率开关管及其反并二极管由独立开关晶体管和独立二极管反并联后构成,或由其内部自带反并二极管的开关晶体管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38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