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测量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4007.8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6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夏阿林;郭生良;寿淼钧;叶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223 | 分类号: | G01N23/223;G08C17/02;G08C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52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测量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测量,特别涉及土壤中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测量方法及装 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 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 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最后将对生态安全和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 所导致的重金属或非金属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 影响,这就迫切需要对一些重点区域进行评估和检测。
X射线荧光(XRF)技术作为一种无损的多元素分析技术,操作简单、快速, 在土壤中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小型的便携式XRF仪器,该类型仪器 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便携式XRF仪器用于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方面 的现场污染检测具有很大的优势,无需进行样品制备,并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 多元素分析,从而做出全面的污染评估。
但便携式XRF仪器需要用户手持操作和激发。当用便携式XRF仪器检测土 壤中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浓度时,X光管需要采用较高的电压和电流激发土壤 样品,X光的透射或漫散射都较强烈,对近距离操作人员造成危害。
目前,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要求测量的土壤中元素(如对人体有 害的铅、镉、砷)浓度越来越低,也即提高了对便携式XRF仪器灵敏度的要求, 通用的解决方式是通过提高X光管的功率去提高测量灵敏度,而这对近距离操 作人员的危害会更大。
为了保护便携式XRF仪器的操作人员,一些国外厂家为便携式XRF仪器配 置了含铅的防护附件,并且这种仪器无需人员手持操作,但随着X光管功率的 逐步提高,含铅的防护附件的体积和重量都急剧上升,XRF仪器的携带和使用 极不方便,这与XRF仪器要实现的便携功能是相悖的;变大变重的防护附件也 提高了仪器成本。对于工况不好的测量点,如测量点不平整时,X射线会从防 护附件的底部泄露出来危害操作人员。
此外,当使用便携式XRF仪器在野外测量时,若遇到特殊工况如坑道内、 污水池边等,操作人员难以接触到测量点,无法实现测量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应用范 围广的土壤测量方法,以及一种安全性高、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的土壤测量 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土壤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操作人员携带便携式土壤分析仪至待测土壤,将所述分析仪放置在土壤 测量点上,使得所述分析仪内的X射线光源发出的光能够照射在待测土壤上;
b、操作人员远离土壤分析仪至安全地带;
c、开启土壤分析仪中的X射线光源,进行样品激发,待测土壤发出的X射 线荧光被探测器接收,得到待测元素的谱数据;
关闭X射线光源;
d、操作人员取回土壤分析仪;
上述测量步骤还包括数据处理过程,即:处理单元获取和处理所述谱数据, 得出待测元素的浓度C’;
所述数据处理过程在步骤c或d中完成。
操作人员取样测量点上的土壤,并放置在取样装置内,使得所述分析仪内 的X射线光源发出的光能够照射在取样装置内的土壤上。
作为优选,操作人员携带便携式控制器至安全地带,利用控制器去开启和 关闭所述X射线光源。
作为优选,操作人员启动分析仪中的延时工作模块,待操作人员至安全地 带后,延时工作模块开启所述X射线光源。
进一步,所述测量方法还包括湿度校正过程,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土壤湿度传感器测得土壤湿度H,该步骤在步骤a或c中完成;
处理单元根据C=F(C′,H)处理所述浓度C’、湿度H,得到待测元素的校正浓 度C;该步骤在所述数据处理过程中完成。
作为优选,所述C=F(C′,H)为C=C′/(1-H)。
作为优选,所述C=F(C′,H)为C=(A+C′)eμH-A,其中μ为水对待测元素特征 X射线的有效衰减系数,A为与待测元素相关的常数。
操作人员读取所述土壤湿度H并将其输入至处理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40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立体成像的光固化组份
- 下一篇:新型三频平面倒F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