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裂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4462.8 | 申请日: | 2009-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5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国;雷泽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国;雷泽兴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5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裂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生活垃圾的裂化炉,尤其涉及一种可将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且又可回收再生燃气的垃圾裂化炉。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的逐渐扩大,城市 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在不断增加,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日趋严重, 生活垃圾这一严重的公害已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棘手的问题。
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堆肥法、填埋法、焚烧法 这三种。其中,堆肥法对于垃圾减容效果不理想,且成本较高。填埋法 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易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简单的焚烧 法虽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处理垃圾,也不需占用大量土地,但垃圾焚烧 后排放出的气体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且焚烧垃圾的残留物仍需二次填 埋,目前也有用进口的反复炉排焚烧炉来处理垃圾的做法,但垃圾运来 后都需先存放一个星期等垃圾中的水渗干之后才可以放进炉中处理,还 要炉中增加助燃剂助燃才能达到处理效果,而且由于垃圾至少需停放一 个星期而造成垃圾渗透液无法处理的情况,并且由于这样的反复炉排焚 烧炉炉内最高温度不超过摄氏800度,温度不够高,故在处理之后剩下 的垃圾渣较多,需要将垃圾渣二次填埋;再者,炉内废气通过烟囱排放 在空气中,对空气也会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难题,提供一种高效、 节能、环保、可回收再生燃气的垃圾裂化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裂化炉,包括齿轮室、 炉体、送料管、送料活塞、活塞电机、再生燃气输出管、抽气机、再生 燃气储存室、排渣管。所述的齿轮室设于所述的炉体的下部,齿轮室内 设有齿轮电机、传动齿轮和传动齿轮轴,传动齿轮轴穿过齿轮室顶部的 轴孔伸入炉体内。所述的炉体内部靠近炉底位置自下向上分别设有搅刀 和炉排,所述的搅刀与从齿轮室伸进的传动齿轮轴相连接。所述的炉体 外侧壁下部分别设有点火孔、测温孔、观察孔。所述的送料管与炉体外 侧壁的上部相连通,送料管内设有送料活塞,所述的送料活塞的外端设 有活塞电机。所述的再生燃气输出管一端与炉体顶部相连通,再生燃气 输出管另一端与抽气机连接,抽气机与再生燃气储存室连接。所述的排 渣管与炉体下侧底部相连通。
所述的炉排设置有三根,三根炉排呈三角状横向穿插在炉体内部, 炉排的纵向截面形状均为六角形,每根炉排的外表都均匀地设有毛刺。
所述的炉排与毛刺采用的材料为耐高温合成钢材。
所述的点火孔设于测温孔的下方,所述的观察孔设于测温孔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传动齿轮的直径为2-5米,传动齿轮的转速为每分钟 20-100转。
优选地,所述的炉体为长方体或者立方体或者圆柱体。
所述的齿轮电机带动传动齿轮旋转工作,传动齿轮通过传动齿轮轴 带动搅刀旋转工作。
优选地,所述的搅刀横向设置在离炉体底部0.8-1.5米高的位置处, 所述的搅刀设为1-6把,搅刀的刀体长度为3-4米,搅刀的刀体宽度为 0.3-0.5米,搅刀随着传动齿轮的旋转工作而旋转搅动,可使垃圾充分 燃烧且防止炉体底部堆积超过搅刀高度的积碳。
所述的抽气机通过再生燃气输出管将炉体内部裂解生成的再生燃气 抽出,储存在再生燃气储存室内。
所述的排渣管与炉体下侧底部相连通,通过排渣管将炉底的剩余垃 圾渣可排出。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高效-当天运来的垃圾当天处理,无需存放一个星期以上从而导致垃 圾渗液污染土地的情况;
2、操作方便-混合垃圾不用分类即可处理;
3、变废为宝-可将高温裂解出的燃气提取出,成为优良的再生燃气,且 垃圾渣也可作为制造下水道水泥管道的原材料使用;
4、利于环保-无废水、废气排放;
5、节省能源-燃烧时不添加任何可助燃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垃圾裂化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垃圾裂化炉的炉体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垃圾裂化炉的传动齿轮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垃圾裂化炉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国;雷泽兴,未经张文国;雷泽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44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