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4546.1 | 申请日: | 200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1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祝一锋;铙国武;吴庆安;单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89 | 分类号: | B01J23/89;B01J23/44;B01J37/34;C01B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3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有氢环境的除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作 用原理为利用催化氢氧复合成水以消除环境中的微量氢。
(二)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加氢合成工艺的广泛使用,微氢环境越来越多。如各类 用氢实验室;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部分水分解产生氢气;核潜 艇中,采用水电解制氧装置制取氧气供潜艇员呼吸,而把氢气排到艇 外;核电站安全壳内,由于高温金属与水反应也会产生氢气。所有这 些用氢以及有微量氢产生的地方,在其环境当中都存在着氢气,密闭 环境内氢的积累,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尽量消除此类氢是安全 生产的必要保障。
采用催化复合氢氧为水的除氢方法是最为有效便捷的,为保证其 高效性,一般大多采用贵金属Pt和Pd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催化剂, 但为保证催化剂的高效、长寿命、低成本,从现有技术尚需解决如下 问题:1、由于氢氧复合反应为气固多相催化反应,为保持催化剂的 活性,催化剂表面不能被液态水湿润(即湿水问题),而反应的产物 却是水,因此如何控制反应系统的温度极为关键,不能过高,也不能 过低,合适的反应温度控制可使产物水以气态形式离开反应系统而保 证催化剂的有效运行。2、因为去除的微氢环境一般是室温,所以氢 氧复合的起始温度较低,所要求的催化剂应具备很高的低温活性。3、 由于使用了贵金属为活性成分,如何降低其用量以控制产品成本,是 催化剂能否商业化的关键所在。4、考虑到环境中可能含有的含硫等 毒化气体,而且要稳定运行数年之久,所以对该催化剂的抗毒能力具 有特殊要求。
现有消氢催化剂已有专利报道(US4459270,CN1040156A等), 但一般均用Pt和Pd二种贵金属为主剂,并且由于其制备方法所限, 均存在分散度不高造成贵金属用量(≥1wt%)较大而成本较高,并 且未能完全解决湿水问题。
(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发明人认为提高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是解决上述问 题的有效手段,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贵金属于载体表面的分散度。分散 度的提高不仅可增强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而且还能大大降低贵金属的 用量而降低成本。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氢催化剂,所述的催化剂包括 载体和负载于载体上的活性组分及助剂,所述的载体为Al2O3,所述 的活性组分为贵金属Pd,所述的助剂为金属助剂,所述的金属助剂 为下列任意两种或三种以上的混合:Ni、Fe、Ba、Ce、La、Sm或 Pr;所述贵金属Pd的负载量为0.25~1.0wt%,所述贵金属Pd和金属 助剂中所有金属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3~1.5∶1。
本发明所述的金属助剂优选为下列任意两种或三种以上的组合: Ni、Fe、Sm或Ba。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的除氢催化剂的方法,所述的方法 为:按照贵金属Pd的负载量称取相应量的Al2O3、H2PdCl6、金属助 剂的硝酸盐,所述的H2PdCl6、金属助剂的硝酸盐配成水溶液,与高 分子化合物、有机溶剂在25~50℃温度下,置于频率为20~60KHz超 声波震荡中,搅拌1~2小时,再加入所述的Al2O3载体,相同超声波 震荡中,浸渍2~5小时,所述浸渍要求反应溶液完全浸没Al2O3载体, 浸渍完毕后,将全部反应混合物于100~120℃烘干,此处所述全部反 应混合物包括所有反应溶液和浸渍于反应溶液中的载体,然后在 300~600℃焙烧2~5小时,得到焙烧物,焙烧物在200~600℃的还原 温度下,通入纯氢气或氢氮混合气(含氢10~30%v/v)进行还原,还 原时间为2~6小时,控制气体空速为200~900h-1,得到所述除氢催化 剂;所述高分子化合物为庚醇、己醇或辛醇,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
本发明方法中,所述高分子化合物优选为庚醇,所述高分子化合 物与载体Al2O3的体积比为0.1~0.3∶1。
本发明方法中,所述有机溶剂与高分子化合物的物质的体积比是 1.0~5.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45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底栖生物采集器
- 下一篇:一种蚕丝蛋白和聚L-乳酸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