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4667.6 | 申请日: | 2009-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3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明;王双燕;王妨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1/36 | 分类号: | A61N1/36;A61H3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椎病 远端 电脉冲 治疗 手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预防和辅助治疗颈椎病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大众化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常见多发病之一,是由于颈椎骨、椎间盘、椎管内外软组织、颈部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比较复杂的临床症候群。颈椎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症状繁多,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现今由于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等不良倾向的影响而呈低龄化趋势,由此催生了市场上繁多的颈椎保健仪器。这类颈椎保健器械大多是采取牵引、振动按摩、红外、电磁波等原理直接作用颈部来达到疗效。使用不当易造成不良后果,如颈部牵引,目前被认为治疗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恰当的反复牵引可导致颈部劳累,颈椎韧带松弛,加快退行性病变。遇椎管狭窄、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等引起的颈椎病,盲目按摩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由于现代人群的高生活节奏,这类仪器携带和使用不便也使得人们轻视了颈椎病的预防。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包括电器控制盒组件和2只手套;电器控制盒组件包括盒体,在盒体上设置分别带有脉冲强度控制按钮和脉冲频率控制按钮的低频脉冲发生器,在电池和低频脉冲发生器之间串联电源开关;在每只手套的内表面分别设置2个硅胶电极,每个硅胶电极均通过导线与低频脉冲发生器的脉冲输出接口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的改进:电器控制盒组件还包括定时装置,在电池和低频脉冲发生器之间串联定时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的进一步改进:每只手套的2个硅胶电极分别对应实际穿戴时的掌指关节尺侧缘的后溪穴和虎口处合谷穴。
作为本发明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的进一步改进:电池为充电电池,在盒体上设置充电电池接口。
作为本发明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的进一步改进:手套的掌面设有透气孔。
在本发明中,低频脉冲发生器和硅胶电极均可以通过市购的形式获得,对低频脉冲发生器的特性要求可如下:额定电源电压:交流220V±22V(50Hz±1Hz);消耗功率:≤28W;频率范围:0.5-1000Hz,可调;脉冲宽度:0.07-1.2ms;单极输出最大能量:<300mJ;电极有效输出电压:≤25V,可调;最大脉冲电量:<7uc;定时时间:5-30分钟.对硅胶电极的特性要求可如下:导电性能良好,耐油、耐温、耐冲压、耐酸碱、耐磨、耐溶剂、耐燃、耐蒸气、耐电压;对人体无刺激和副作用;产品柔软、有弹性,可贴在身上任何不平整的地方,紧贴皮肤.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时,可戴上该手套,每只手套内的两电极刚好对应该手部的后溪穴和合谷穴;然后打开电源开关,旋转脉冲强度控制按钮和脉冲频率控制按钮,产生不同频率和强度的低频脉冲输出电极,对手部合谷穴和后溪穴进行按摩,旋转定时装置进行定时,一般情况下持续使用15~30分钟;每天坚持三次以上,可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起到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本发明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1、利用中医经络疗法与物理疗法相结合,通过低频脉冲输出至对应人体手部掌指关节尺侧缘的后溪穴与虎口处合谷穴的电极进行按摩;后溪穴是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按摩该穴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起到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合谷穴,为四总穴之一,按摩该穴有止痛、解表清热、利气活血、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显著效果。
2、在手套的掌面部分设置透气孔,能有利于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保持手部的透气性。
为了证明本发明的颈椎病远端电脉冲治疗手套的实际使用效果,发明人作了如下的临床对比实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46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