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5134.X | 申请日: | 2009-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7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孙家瑛;施盛泉;胡仁伟;谷志敏;顾忠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C04B111/7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 混凝土 路面 快速 修补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各种混凝土构筑物越来越多,特别是水泥混凝土 路面的里程越来越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城镇交通量的急剧增加,许多混凝土路面过早 地遭到损坏,因此,严重影响了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为交通出行也带来极大的不便。
目前,采用普通的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对破损的路面进行修补,一般要养护多日才 能通车,这样会严重影响周边交通;另一方面,现有的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多采用价格 相对较高的工业材料作为原料,生产成本高;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能提高水泥混凝土路 面修补材料早期强度,提早开放交通且生产成本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早期强度高,水 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修补速度快,能充分利用脱硫石膏、矿渣粉等工业废弃物及破损水泥 混凝土路面板,降低生产成本,且在路面修补过程中对周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小的 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充分利用矿渣粉、脱硫石膏作 为胶凝材料以及废弃混凝土作为集料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该修补材料由以 下重量份的各个组分制备而成:矿渣粉500~700重量份、水玻璃300~500重量份、氟硅 酸钠120~180重量份、脱硫石膏50~100重量份、松香皂0.1~0.3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细 集料400~600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粗集料600~800重量份。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发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该修补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 各个组分制备而成:矿渣粉550~650重量份、水玻璃350~450重量份、氟硅酸钠140~160 重量份、脱硫石膏70~90重量份、松香皂0.15~0.25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细集料450~550 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粗集料650~750重量份。
作为最优选,本发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该修补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各个 组分制备而成:矿渣粉600重量份、水玻璃400重量份、氟硅酸钠150重量份、脱硫石 膏80重量份、松香皂0.2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细集料500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粗集料 700重量份。
上述的矿渣粉的比表面积不小于400m2/kg。
上述的水玻璃为硅酸钠(俗称:水玻璃或泡花碱)、硅酸钾(俗称:钾水玻璃)中 的一种。
上述的硅酸钠、硅酸钾的模数均大于2.4。
上述的硅酸钠、硅酸钾的波美度均大于50°Bé。
上述的再生混凝土细集料粒径为0.63~5mm。
上述的再生混凝土粗集料粒径5~25mm,该再生混凝土粗集料压碎值小于25%。
上述的再生混凝土细集料和再生混凝土粗集料均采用现有常规技术制备而得。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具有早期强度高,水泥混凝土破损路面 修补速度快,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道路通畅,为良好的交通路况提供方便,工作性能好 等优点;而且本发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主要利用脱硫石膏、矿渣粉等工业 废弃物及破损混凝土路面板破碎后的集料作为组分,这是一条利用固体废弃物,改善环 境污染及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有效途径。
2.本发明采用矿渣粉,脱硫石膏及破损混凝土路面板作为原材料配制水泥混凝土路 面快速修补材料,充分利用了废弃物料,没有使用传统配方中价格相对较高的水泥作为 原料,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称取矿渣粉500重量份、硅酸钠500重量份、氟硅酸钠160重量份、脱硫石膏50 重量份、松香皂0.15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细集料400重量份、再生混凝土粗集料600 重量份,将上述各组分混和均匀即得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
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的技术指标:24小时抗压强度25MPa,24小时抗折强 度3.8MPa,砂浆流动度210mm。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51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保新型座椅
- 下一篇:一种仿真实景旅行的游戏健身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