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扬尘混凝土搅拌站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5240.8 | 申请日: | 200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2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桑建中;朱英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桑建中 |
主分类号: | B28C9/02 | 分类号: | B28C9/02;B28C7/04;B28C7/14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张谦 |
地址: | 312030 浙江省绍兴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扬尘 混凝土 搅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扬尘混凝土搅拌站,属于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搅拌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混凝土搅拌站粉料仓,存在除尘效果不佳的问题。具体来说,水泥等粉料是经高压空气为动力源输送进入粉料仓,在输送过程中,粉料仓内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压缩空气通过仓顶的滤袋向外界释放。由于滤袋孔隙较大,因此在压缩空气向外界释放的同时,会将部分细小的粉料顺势带出粉料仓,从而引起粉尘超标的环境污染问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扬尘混凝土搅拌站,该搅拌站的粉料仓在水泥等粉料输送过程中,不会将飞扬起来的粉料随同压缩空气一起排入外界空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扬尘混凝土搅拌站,包括数个顶部开口、底部通过螺旋机与搅拌楼连通的粉料仓,所述搅拌楼上方安装有集尘筒,该集尘筒底部与位于搅拌楼内的一粉料秤相通,集尘筒上端筒壁上安装有数根与各粉料仓顶部开口相连通的连接管一,集尘筒顶端安装有与水箱相连通的连接管二,且连接管二的出气口位于水箱的水位以下。水泥经高压空气输送进入粉料仓后,粉料仓内的扬尘(即飞扬起来的水泥粉料)随气流经连接管一进入集尘筒。集尘筒内,没有沉积下来的粉料再经连接管二进入水箱的水中,粉料经水过滤后排出水箱,解决了粉料仓内的部分扬尘,因随同压缩空气一起排入外界空气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集尘筒内沉积下来的粉料可回收利用,提高了水泥的实际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水箱一侧边增设有一副箱,副箱内安装有与水箱相通的循环水泵,且水箱与副箱共有的箱壁上端开设有溢流孔。循环水泵和溢流孔的设置,可使水箱内的水位始终保持大致恒定,以便将连接管二内出来的粉料最大限度的进行过滤。
所述连接管二的出气口上套装有金属滤网,且该金属滤网的网孔直径为1-3毫米。金属滤网的设置,使从连接管二内出来的粉料均匀分布化,以便更快更彻底的进行过滤。
所述连接管二的出气口位于水箱水位以下5厘米处,使集尘筒内气压不致过高。
所述集尘筒底部增设有阀门。阀门关闭时,可将集尘筒内沉积下来的粉料进入粉料秤,进行下一道工序,使收集的粉尘得到利用。也就是说,阀门的设置,可使集尘筒的构造更加完善、合理。
水箱中积存的扬尘随着生产用水进入生产环节被利用掉,不会造成新的污染。
总之,本发明一种无扬尘混凝土搅拌站,使粉料仓内的部分扬尘得到了回收利用,剩余部分的扬尘也得到了净化,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因粉尘超标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无扬尘混凝土搅拌站,包括数个顶部开口、底部通过螺旋机4与搅拌楼5连通的粉料仓1,此为现有混凝土搅拌站的常见结构。
而本案的改进点在于:搅拌楼5上方安装有集尘筒11,该集尘筒11底部与位于搅拌楼5内的一粉料秤3相通,集尘筒11上端筒壁上安装有数根与各粉料仓1顶部开口相连通的连接管一12,集尘筒11顶端安装有与水箱8相连通的连接管二10,且连接管二10的出气口位于水箱8的水位以下。
为使水箱8内的水位始终保持大致恒定,同时又要保证水箱8内的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以便将连接管二10内出来的粉料最大限度的进行过滤。为此,在水箱8一侧边增设有一副箱6,副箱6内安装有与水箱8相通的循环水泵7,且水箱8与副箱6共有的箱壁上端开设有溢流孔13。
为使从连接管二10内出来的粉料均匀分布化,以便更快更彻底的进行过滤,连接管二10的出气口上套装有金属滤网9,且该金属滤网9的网孔直径为1-3毫米。
避免集尘筒11内气压过高,连接管二10的出气口位于水箱8水位以下5厘米处。
为使集尘筒11的构造更加完善、合理,集尘筒11底部增设有阀门2。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桑建中,未经桑建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52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