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棉花雄性不育胞质和可育胞质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7426.7 | 申请日: | 200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5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郭三堆;张晓;张锐;孟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A01H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棉花 雄性不育 可育胞质 分子 标记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和可育胞质的分子标记。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利用RFLP技术筛选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胞质和可育胞质的分子标记的方法,以及公布了所述分子标记的序列。另外,本发明公开了所述分子标记在棉花育种特别是“三系”抗虫棉育种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棉花(G.hirsut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棉花杂交种生产需要进行人工去雄,这项工作费时费力。利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三系配套”育种可以大大提高棉花育种的效率。2005年本课题组建成我国第一个优质、高产、抗虫棉花三系育种体系,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利用该项技术体系,本课题组已培育了大量的优质棉花品系。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指植物不能产生有功能花粉的现象。1962年,美国育种家Meyer选育出棉花两个胞质雄性不育系,但不育性不稳定,很难用于制种。1973年他又选出一个具有哈克尼西棉胞质的雄性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已三系配套,但恢复系的恢复能力弱。后来发现了加强修饰恢复基因,并将该基因转育到相应的恢复系中,提高了恢复系的恢复能力。1985年贾占昌用海岛棉和陆地棉进行杂交,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04-7A,不育度100%,不育性稳定。本课题组所用的不育系P30A是通过保持系P30B与104-7A多代回交后得到的高代不育系。恢复系Y18R是原不抗虫256R恢复系与sGK321A不育系杂交,从分离的可育后代中经过多代自交,得到的具有杂交优势的恢复系,其胞质为不育胞质。
迄今为止,只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矮牵牛、小萝卜、向日葵、油菜、甜菜等植物的不育基因被克隆出来,它们均为线粒体上的嵌合基因。但棉花不育基因的成功克隆尚未见报道,相关研究报道也较少。巩养仓等分析了哈克尼西棉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异,发现atpA,nad6,coxIII等基因的杂交条带存在差异,并在不育系atpA基因编码序列后发现一段486bp的特异序列。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育种,不仅减少了盲目性,而且可以减少连锁累赘,提高选择效率。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依其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以Southern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和以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常用的标记筛选的方法主要有分离群体分群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Analysis)和近等基因系法(Near-isogenic Lines)。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棉花的分子标记的研究也日渐受到关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棉花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RFLP,RAPD,AFLP,SSR,STS等,研究的领域涉及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标记和基因定位、亲缘关系分析、品种纯度鉴定、标记辅助选择等多个方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以棉花同核异质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30A、保持系P30B以及它们的衍生系为基础,筛选与不育胞质和可育胞质相连锁的分子标记,以期定位棉花不育基因,为实际生产中三系杂交棉的育种提供辅助手段,并为进一步分离、克隆不育基因奠定基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与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相连锁的分子标记;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的分子标记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具体地,本发明利用同核异质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30A、保持系P30B以及它们的衍生系为基础,筛选与不育胞质和可育胞质相连锁的分子标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利用同核异质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30A、保持系P30B与其他棉花品种进行杂交,产生衍生系;
b).用CTAB法提取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叶片总DNA;
c).RFLP分析,并对RFL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
d).将RFLP标记向SCAR标记转化;
e).数据分析。
其中利用RFLP技术对细胞质雄性不育同核异质系进行筛选,获得RFLP标记,然后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并对衍生系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标记与可育胞质和不育胞质之间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74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探测粒子的探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点钞机新型红外收发鉴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