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8839.7 | 申请日: | 2006-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5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孙翊庭;姚柏宏;黄珩春;许修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9/00;F21V5/00;F21V13/00;H01L33/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 挥;祁建国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封装 结构 | ||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母案申请号:200610082825.8,申请日:2006年6月13日,发明名称:光源封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装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可使光线进行多次折射而产生大角度偏折的一种光源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显示器大尺寸背光模块结构中,主要是以冷阴极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CCFL)作为背光源,照亮液晶面板。但随着发光二极管技术的进步,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已是大势所趋。发光二极管相对于冷阴极管有下列几项优势:(1)发光二极管的体积比冷阴极管小,且不易碎裂,有助于系统的组装。此外,发光二极管组装而成的发光模块具有轻与薄的优点。(2)发光二极管应用在液晶显示器背光源上,可提供比冷阴极管更宽广的色域,因此可以提供鲜艳的色彩。(3)由于冷阴极管内含有汞的成分,因此发光二极管也比冷阴极更环保。
虽然发光二极管比冷阴极管具有上述的优点,然而由于二极管类似点状光源,因此要使得发光二极管能够产生面光源,则需要于发光二极管上再增加一些结构,以达到光源可以传达至整个平面而形成面光源的目的。请参阅图1所示,该图为美国专利US.Pat.No.6,679,621所公开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该技术利用不同封装结构上不同位置变化的曲面以及平面,可针对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不同角度光线进行调制,使得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各个方向的光线,经过封装结构后均会朝向水平方向出射,进而传播至其它区域以达到大面积面光源的目的。其中由光源F所发出的光线部份会直接经过折射面156进行角度偏折,而部分无法直接通过折射面156进行折射的则在面I发生全反射然后将反射的光线再通过折射面H进行偏折,达到产生水平出射的目的。然而该技术仅靠单一结构面进行一次偏折,且在制造工艺上,材料需将LED与封装结构之间完全填满,故需先做一空心透镜罩在LED上方,再利用一抽一吸的方式将材料填满该空心透镜,制造过程麻烦。
另外如美国专利US.Pat.No.6,682,211提出的发光二极管封装模块,其利用一具微结构的外罩将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作偏折,因此整个的封装体积相当庞大,并不适合运用于显示器的背光源。
又如美国专利US.Pat.No.6,670,207所公开的封装结构通过置放于发光二极管前端的具有微型沟槽结构透镜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发散到各个角度。不过由于发光二极管本身并非理想的点光源,因此从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源受到微沟槽结构的调制会不如预期。此外,制作该微沟槽结构的装置也不普及。
综合上述,因此亟需一种光源封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光源封装结构,利用不只一次的折射方式将光线偏折往水平方向,达到控制发光二极管的光源产生侧光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源封装结构,包括:一光源容置部,其可提供容置一光源体;一第一折射面,其接收该光源体所产生的光线而形成一第一折射光,该第一折射面的上端具有至少一锥面;以及至少一第二折射面,其可接收该第一折射光而形成一第一出射光离开该光源封装结构。
所述锥面可为多边形角锥面或者是圆锥面。
所述第一折射面与该光源体表面紧密结合。
所述第二折射面为曲面以及锥面其中之一。
所述第一折射面表面可具有粗糙表面。
所述第二折射面表面可具有粗糙表面。
所述光源封装结构,其可排列组合,并在上覆盖一扩散性材料而形成一平面光源。
所述第二折射面上方还具有一折射帽体,该折射帽体可接收部分无法进入该第二折射面的第一折射光以形成一第二出射光。该折射帽体还包括有:一第三折射面,其可接收未通过该第二折射面的该第一折射光以形成一第二折射光;一第四折射面,其与该第三折射面相连接,该第四折射面可以接收该第二折射光以形成一第三折射光;以及一第五折射面,其连接该第四折射面与最上层的该第二折射面,该第五折射面可接收该第三折射光以形成该第二出射光。
所述光源封装结构,其还包括至少一折射罩体,其罩覆于该第二折射面的外部,该折射罩体可接收该出射光,通过折射以形成一第三出射光。
所述光源体的表面还被覆有一层透光材料。
所述第二折射面的法向量与该光源封装结构的中心轴成一夹角。其中该夹角大于等于0度小于180度。
所述第一折射面的上端还具有至少一曲面与该至少一锥面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88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缝纫机的操作的致动装置
- 下一篇:被优化的安全气囊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