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板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59102.7 | 申请日: | 2009-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2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旻;邵冠璋;陈建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面板显示装置,特别是一种框架分别由不同材料所制成的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自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成为目前平面显示器的主流后,其厚度的减少(薄型化)、整体重量的减轻(轻量化)以及整体制造成本的减低一直是制造厂商努力改进的问题,其中轻量化的目标主要针对于使用元件数量的减少或是个别使用元件重量的减轻。一种可同时减轻使用元件重量及兼顾功能性的方法为减少非功能性材料的使用。
对于液晶显示器来说,装设于显示面板的框架包括最多非功能性材料,也因此业界液晶显示器的轻量化通常从显示面板的框架用料的减少所开始。然而原本设置于框架上的锁孔将因框架用料的减少而被取消,也因此液晶显示器所包括元件之间的接合关系亦将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轻量化的瓶颈是为如何在减少使用元件数量及减轻使用元件重量的同时,并兼顾显示器成品或元件的功能。
此外,显示面板的框架所使用的材料价格也将影响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成本。而且不同制造材料亦具有其特有的防火系数、刚性及结构强度等特性。因此根据制造材料的特性及价格来有效率地制造框架,将是减少液晶显示器制造成本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的一为提供一种面板显示装置,因减少使用零件数量而具有较轻的整体重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面板显示装置,具有较低的整体厚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面板显示装置,其结构减少电路因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或静电释放(Electrostatic Discharge)而产生的机能失常。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面板显示装置,其包括的框架经过分件处理。框架的分件由分别使用不同材料所制成,且框架的制造成本较使用单一材料更低。
本发明的面板显示装置包括前框、后框组、面板模块、电路装置以及脚架组,其中面板模块夹设于前框和母背盖之间。母背盖包括一个的内凹部自母背盖向面板模块凹陷,其中内凹部形成一个夹层空间。电路装置设置于夹层空间中并至少部分接合于内凹部。此外,母背盖及子背盖使用不同材质制造而成,特别是母背盖及子背盖具有不同的防火系数、结构强度及刚性。子背盖使用材质的防火系数高于母背盖使用材质的防火系数,而母背盖使用材质的结构强度及刚性高于子背盖使用材质的结构强度及刚性,但不限于此。
在不同实施例中,面板显示装置另包括至少一个侧框及一条加强肋,其中侧框至少实质上包围面板模块的侧缘且夹设于前框及母背盖之间。加强肋较佳跨越面板模块的背面,且设置于面板模块的背面。加强肋的两端较佳连结于侧框位于相对两侧边的位置。此外,至少一个穿孔形成于母背盖的内凹部,以供电路装置穿越并连接于加强肋。在不同实施例中,加强肋可作为面板显示装置的接地,因此电路装置可穿过穿孔并电连接于加强肋。因此电路装置可通过接地来改善对于电磁干扰及静电释放的敏感度及面板显示装置整体的可靠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面板显示装置使用零件数量而具有较轻的整体重量,具有较低的整体厚度,且制造成本较使用单一材料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面板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后框组的剖面图;
图3所示为母背盖的另一示意图,其中母背盖相对于内凹部的表面设有多个凸肋;
图4所示为本发明面板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中第一加强肋及第二加强肋分别包括多个连接部,供电连接于电路装置;
图5所示为图1所示面板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中连接元件将电路装置接合于加强肋的连接部;
图6所示为图5所示面板显示装置的变化实施例;以及
图7所示为本发明面板显示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面板显示装置
110面板模块
120后框组
200前框
220侧框
310显示模块
320背光模块
321灯管模块
322反射罩
410母背盖
420内凹部
430夹层空间
440加强肋
441第一加强肋
442第二加强肋
443连接部
450凸肋
500子背盖
600电路装置
610第一电路板
620第二电路板
630第三电路板
640第一端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91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