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2090.3 | 申请日: | 2009-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0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吕亚东;张倩;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10K11/172 | 分类号: | G10K11/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小蓉 |
地址: | 100190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耦合 管束 穿孔 板结 共振 吸声 装置 | ||
1.一种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包括由穿孔板 (1)、背板(2)和侧板(3)组成封闭空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根主管束(6), 所述的主管束(6)置于所述封闭空腔内,该主管束(6)的一端为开口或封闭,直 接放置在封闭的空腔内,该主管束(6)的另一端通过穿孔板(1)上的孔洞(5)插 入并连接于穿孔板(1)上;主管束(6)的每一根管子上分布有M个孔洞,所述的 孔洞为第一节点(8),所述的第一节点(8)的位置在主管束(6)上的任何部位, 或者在每一根管子的一端口;所述的每个第一节点(8)上连通有第一旁支管束(7), 所述的第一旁支管束(7)上也分布有第二节点(8′),第二节点(8′)上也连通 有第二旁支管束(7′);所述的第一旁支管束(7)和第二旁支管束(7′)统称为 旁支管束;所述的主管束(6)、第一旁支管束(7)和第二旁支管束(7′)通过所 述的第一节点(8)和第二节点(8′)形成树状结构。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穿孔板(1)、背板(2)和侧板(3)组成的封闭空腔的腔深 D为10~1500mm。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等于或小于所述的孔洞(5)个数;所述的M大于等于1。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板(1)为铁板、钢板、铜板、不锈钢板、铝板、塑料板、玻 璃板、PVC板、PE板或木板。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板(1)的厚度t为0.5~10mm;孔洞(5)的穿孔率σ为0.1%~ 30%。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板(1)上的孔洞(5)的排列方式为规则的三角形排列或正 方形排列方式,或采用非规则排列方式,所述孔洞(5)的孔径d为0.1~5mm。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束(6)、第一旁支管束(7)和第二旁支管束(7′)为金 属管、玻璃管、陶瓷管、橡胶管或塑料管;其中,所述的主管束(6)、第一旁支管 束(7)和第二旁支管束(7′)采用相同管材,或采用不同管材。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束(6)与穿孔板(1)的连接方式、第一旁支管束(7)与 第一节点(8)相连方式、第二旁支管束(7′)与第二节点(8′)相连方式为粘接、 焊接、螺纹连接、一次注塑成型、通过一个过渡接头(4)或多通接头(9)安装连 接。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腔耦合与管束穿孔板结合的耦合共振吸声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第一节点(8)上连通一条第一旁支管束(7)或者多条第 一旁支管束(7);第一旁支管束(7)和第二旁支管束(7′)上也有第二节点(8 ′),所述的每个第二节点(8′)连通一条或者多条第二旁支管束(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209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