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热器及包括该换热器的热交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3378.2 | 申请日: | 2009-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9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汪峰;陆向迅;黄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F28F9/02;F28F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310018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热器 包括 热交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制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装置一般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和节流阀等基本部件,上述基本部件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这个密闭的系统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从而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达到制冷效果。
热交换装置所包含的基本部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基本的热交换部件,其结构基本相同,统称为换热器。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的端盖的轴测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的端盖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扁管11、与各扁管11连通的集流管12,及与集流管12的端面连通的进出口管13;各扁管11的轴线与集流管12的轴线大体垂直。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有外环壁141的端盖14,外环壁141沿周向延伸且凸起方向沿集流管12轴向,并套装于集流管12的端部的圆周内表面中;进出口管13插装于端盖14的通孔142中。
如图3所示,端盖14的厚度比较小,端盖14的通孔142的轴向厚度就比较小,当进出口管13插装于通孔142中并与端盖14焊接时,焊接面比较小,因而焊接强度比较低,从而使得进出口管13与端盖14的插装的可靠性降低。
如图1所示,由于进出口管13与端盖14的接触面较小,因而进出口管13的插入端需要穿过端盖14的通孔142,并伸入一定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扁管11与端盖14之间的距离尺寸A增大,才能保证制冷剂较为顺畅的流动,从而使得产品的总尺寸增大,进而加大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此外,进出口管13的插入端穿过端盖14的通孔142,并伸入一定的长度,会使得制冷剂在集流管12内的流动受到较大的阻力,从而使得制冷剂侧的压降增大。
包括所述换热器的热交换装置的技术缺陷与上述换热器的技术缺陷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能够提高进出口管与端盖连接的可靠性。本发明另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包括该换热器的热交换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及与所述集流管的端面连通的进出口管;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具有外环壁的端盖,所述端盖通过所述外环壁套装于所述集流管的内部;所述端盖进一步设有位于所述外环壁内部的内环壁,所述内环壁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具有适当的宽度;所述进出口管紧密插装于所述内环壁的通孔中。
优选地,所述外环壁与所述内环壁围成的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轴向外侧。
优选地,所述进出口管的端面与所述端盖的内端面共面,或位于所述端盖内端面的轴向偏外侧。
优选地,所述通孔包括位于轴向内侧的渐扩孔,及位于轴向外侧的直孔;所述进出口管插装于所述直孔中。
优选地,所述外环壁的圆周外表面渐缩,以便与所述集流管的端部的圆周内表面装配。
优选地,所述外环壁的圆周外表面渐缩的角度为大于0°,小于等于arctg(0.3/H),字母H代表所述外环壁的轴向宽度。
优选地,所述外环壁的圆周外表面的轴向内侧部分渐缩。
优选地,进一步设有与所述集流管连通的扁管,所述通孔的中心轴和所述扁管的末端分别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中心轴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中心轴与所述集流管的中心轴共线。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设有内管和外管的转接座;所述内管套装于所述通孔中,所述外管与所述进出口管套装。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器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其端盖增加了内环壁,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外环壁位于所述端盖的同侧;所述内环壁沿轴向具有适当的宽度,且其圆周内表面与所述进出口管的外表面贴合;所述进出口管紧密插装于所述内环壁的通孔中。进出口管与内环壁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当然还可以其他的连接方式。
所述端盖的内环壁沿轴向具有适当的宽度,且其内表面与所述进出口管的外表面贴合,这种结构设置使得进出口管与端盖的接触面积增大,进出口管与端盖之间的焊接面增大,从而提高了焊接强度,进而提高了进出口管与端盖连接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33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