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4457.5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海东拓生;宫泽敏夫;境武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
主分类号: | G02F1/136 | 分类号: | G02F1/136;G02F1/1362;G02F1/1368;H01L21/8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海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薄膜晶体管(TFT)进行像素的显示控制的显示装 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改善用非晶硅(a-Si)形成的薄膜晶体管的电气特性等性能之 课题,迄今一直在进行研究。例如,为了获得所期望的电气特性,在 一边沿用通过尽量维持用非晶硅形成的薄膜晶体管结构而设计的制 造工艺、一边增大硅晶体粒径来改善电子迁移率等的方向上进行着研 究。
特开平5-55570号公报就是这样的技术之一例,图6表示具有与特 开平5-55570号公报中所述的相同的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如该图6 所示,特开平5-55570号公报中,基于显示装置制造上的理由,多晶硅 (p-Si)被层叠在非晶硅的下侧。
来看图6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导通电流在电子迁移率大的多晶硅 层SP中流动,但截止电流成为问题。这是因为,栅电极GT上一旦加 上负电压,就会在多晶硅层SP上诱导出空穴,而漏电极DT及源电极 ST与多晶硅层SP之间没有势垒,因此基于空穴的电流照样会流向漏电 极DT及源电极ST。
因而,本申请发明人首先研究了图7所示的结构。如图7所示,通 过用将多晶硅层SP和非晶硅层SA与杂质一起在非晶硅上成膜的硅掺 杂层(Doped-Si)DS覆盖,防止空穴的通过从而抑制截止电流。但是, 多晶硅层SP和漏电极DT及源电极ST之间经由硅掺杂层DS连接,由于 该连接部分狭窄而接触电阻大,导通电流不充分。
因而,本申请发明人研究了图8所示的结构。为了使图7的结构中 的导通电流增大,如图8所示,将漏电极DT及源电极ST和半导体膜S 之间的连接部分扩大来使接触电阻降低。在该加工处理中,首先取代 非晶硅层SA而形成绝缘膜ES,使半导体膜S中未被绝缘膜ES覆盖的部 分与硅掺杂层DS接触。
但是,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如图9A的表示栅极电压和漏极电流 特性的曲线所示,在漏极电压为1V时,导通电流可充分确保,且截止 电流也可抑制,但是在漏极电压为10V时,截止电流不能被抑制而有 漏电流流动。因此,必须将适用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压限于例如5V 以下,要解决的课题是使漏极电压设于较高电压时的截止电流得到抑 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设有这样的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装置及其 制造方法,对于该薄膜晶体管,一方面限制因制造工艺导致的成本上 升,通过增大硅晶体粒径来改善显示装置的薄膜晶体管中的电子迁移 率等,一方面又获得了合适的导通电流和截止电流。
用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之特征在于,包括:在透 明基板的上侧层叠的栅电极;在上述栅电极的上侧层叠的、包含沟道 区和在夹着该沟道区的区域掺入杂质而形成2个杂质区的、通过该栅 电极发生的电场来控制源电极与漏电极间的电流的半导体膜;分别介 于上述源电极及上述漏电极与上述2个杂质区之间的、使它们欧姆接 触的2个欧姆接触层;以及在以成为上述半导体膜的大致中心的位置 为中心的该半导体膜的部分区域的上侧与上述半导体膜相接而层叠 的绝缘膜,上述半导体膜包含微晶硅或多晶硅而形成,上述2个杂质 区在上述半导体膜的上侧未形成上述绝缘膜部分的区域上形成,上述 2个欧姆接触层形成为分别将上述2个杂质区覆盖,上述源电极及上述 漏电极形成后分别将上述2个欧姆接触层覆盖。从而,在使用包含微 晶硅或多晶硅的半导体膜时,可通过设置杂质区而形成PN结来抑制截 止电流,同时通过在杂质区覆盖欧姆接触层来扩大与漏电极等接触的 面积,以确保充分的导通电流。
此外,上述显示装置中,根据上述源电极及上述漏电极的形状形 成上述2个杂质区的一部分,上述2个欧姆接触层各自按照上述源电极 及上述漏电极的形状而形成,从上述绝缘膜的一部分开始延伸,将上 述2个杂质区各自的上面和侧面覆盖。从而,有效率地形成欧姆接触 层和杂质区,截止电流被抑制,同时确保导通电流。
用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之特征在于 包括:栅电极层叠工序,在透明基板的上侧层叠栅电极;半导体膜层 叠工序,在上述栅电极的上侧包含微晶硅或多晶硅而层叠通过该栅电 极发生的电场来控制源电极及漏电极间的电流的半导体膜;杂质注入 工序,在上述半导体膜中注入杂质;以及电极形成工序,在上述源电 极及上述漏电极和注入上述杂质的区域之间形成使它们欧姆接触的2 个欧姆接触层,并且形成上述源电极和上述漏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未经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44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