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4894.7 | 申请日: | 200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0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8 | 分类号: | G06F3/048;H04M1/2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汉字输入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和嵌入式领域,特别是涉及汉字输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之一,尤其是 短信的出现,为人们的沟通带来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如何方便有效的实现 汉字输入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当在手机上输入汉字时,可以通过拼音或笔画等方式的编码码元生成汉字 的编码,一个编码通常对应多个候选汉字。如何通过键盘上的按键从多个候选 汉字中选择输入的汉字,有多种实现方式。
现有技术之一是通过按左右方向键来选择候选汉字,以及通过上下方向键 进行翻页。该方式通常需要多次按键才能选到候选汉字,操作有些不便。
现有技术之二是为每个候选汉字进行编号,该编号从1开始,如图1A所 示。建立该编号与键盘上数字键的对应关系,当用户按下数字键时,手机则输 入与该数字键对应的汉字。该方式能够弥补现有技术之一的不足。但是,用户 需要识别候选字旁边的数字编号,然后再依照数字编号来按键。通常屏幕中显 示的数字编号要远小于候选字,不方便辨认,给操作带来不便。并且,编号1 对应的候选汉字也可以通过确认键来选择,使得数字键1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及装置,用于实现汉字输入。
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若候选汉字区域中有两个以上候选汉字,则从候选汉字中第二个候选汉字 开始,依据一行数字键的个数对候选汉字进行分组;第一键盘区中的按键为数 字键;
从第一组候选汉字开始,将每组候选汉字依次对应到第一键盘区的每行按 键,其中第一组候选汉字对应最靠近显示屏的第一行按键;其中,候选汉字区 域中的候选汉字的组数不超过按键的行数;
在按键触发之前,还建立候选汉字区域中的第一个候选汉字与第二键盘区 中的确认键的对应关系;
根据确认键的触发输入第一个候选汉字。
一种用于汉字输入的装置,包括:
分组模块,用于若候选汉字区域中有两个以上候选汉字,则从候选汉字中 第二个候选汉字开始,依据一行数字键的个数对候选汉字进行分组;第一键盘 区中的按键为数字键;
对应模块,用于从第一组候选汉字开始,将每组候选汉字依次对应到第一 键盘区的每行按键,其中第一组候选汉字对应最靠近显示屏的第一行按键,及 建立候选汉字区域中的第一个候选汉字与第二键盘区中的确认键的对应关系; 其中,候选汉字区域中的候选汉字的组数不超过按键的行数;
输入模块,用于根据确认键的触发输入第一个候选汉字。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候选汉字划分为与按键位置对应的多个组,一组对应一 行按键,一组中的每个候选汉字与一行中的按键一一对应。用户依据候选汉字 所在的组和组中的位置,便可很容易找到对应的按键,提高了汉字输入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中候选汉字区域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汉字输入的主要方法流程图;
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键盘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扫描候选汉字区域时汉字输入的方法流程图;
图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候选汉字区域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读取候选汉字的列表时汉字输入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装置的主要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装置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将候选汉字划分为与按键对应的多个组,每组候选汉字对应 一行按键,每组中的每个候选汉字对应一个按键。用户可以根据候选汉字所在 的组和所在组中的位置确定对应的按键,并通过该按键来输入汉字。本发明实 施例提供了一种新的输入汉字的方式,并且这样,用户可以不再看候选汉字旁 边的小字体的数字来确定对应的按键,使得汉字输入更方便。
本实施例中的候选汉字包括字、词和语言符号,一个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候 选汉字。语言符号包括用于表达情感和阅读停顿的符号,如“,”、“。”等。
参见图1B,本实施例中汉字输入的主要方法流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48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