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6765.1 | 申请日: | 2009-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1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隅仓岬;日高政隆;武本刚;渡边昭二;圆佛伊智朗;信友义弘;田所秀之;原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9/04;C02F1/32;C02F1/78;C02F1/7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达成水质目标,适合于降低运转成本的液体处理 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世界上水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正推进污水处理水的再利用。作为其 使用用途,例如有融雪、洗车、楼房的厕所用水等都市杂用水、溪流整顿 等的造景-环境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河流、地污水的补给等。
2005年,污水再生水的水质基准修定,按照源水、造景、洒水、环境 用水的使用目的分,显示色度、浊度、大肠菌等的基准。该基准下,在污 水处理水的再生处理中要求脱色、脱臭、除浊、消毒等性能。在处理方法 中具有砂滤、氯注入、臭氧处理、紫外线处理、活性炭处理、UF膜处理、 RO膜处理等。考虑到能够除去的水质项目、处理性能、处理成本等,选 择适合于该处理场、被处理水的处理方法。例如,能够脱色、脱臭的为臭 氧处理、活性炭处理、RO膜处理,除去原理分别为有机物的色度成分、 臭气成分的氧化分解、物理吸附、利用过滤的分离。
其中,臭氧处理对臭氧气体的生成要求电力,但是近年来,臭氧发生 器的消耗电力降低,也能够除浊、消毒,所以能够推进作为再生处理的适 用。
另一方面,氯注入和紫外线处理主要具有消毒效果,以同样的大肠 菌·大肠菌群落的失活率比较的情况下,运转成本比臭氧处理、活性炭处 理、RO膜处理低。例如,二次处理水的色度和臭气强度高,考虑在需要 脱色、脱臭的处理场选择臭氧处理、活性炭处理,在色度、臭气等低的处 理场中选择氯注入、紫外线处理。
发明人进行的、通过臭氧微细气泡处理二次处理水的砂滤水的实验的 结果示于图2、图3。为了稳定地维持臭氧处理中没有检测出大肠菌的状 态,需要使臭氧注入率为大约4.5mg/L以上。另一方面,色度在臭氧注入 率1mg/L以下则能够达成水质基准(10度以下),臭气也能够除去60%。
根据其结果,根据色度的目标值,为了达成色度的目标值,失活大肠 菌,也可以取代进一步注入臭氧,而进行紫外线照射和氯注入。这样,根 据目标水质而在臭氧处理的后期组合作为运转成本低的消毒机构的氯注 入和紫外线处理,从而能够在达成水质目标的基础上,降低整体运转成本。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当臭氧处理后进行紫外线照射的 水处理方法中,显示了根据臭氧处理后的水质计及紫外线照射工序的前后 设置的溶存臭氧浓度计的测量值控制臭氧注入量和紫外线的照射量的方 法。随着被处理水的水质变动,控制臭氧处理的臭氧注入量,同时在紫外 线照射之前以溶存臭氧为指标来增减紫外线强度,从而能够与原水水质的 变动对应并且能够降低运转成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187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技术中,由于期待着基于从臭氧处 理工序残留的溶存臭氧和紫外线的促进氧化效果,所以需要溶存臭氧计, 由于也使用紫外线强度计,所以存在设备成本高,维修项目增加的问题。 另外,以往技术控制溶存臭氧浓度为设定值,而未考虑到控制实现色度目 标值、大肠菌·大肠菌群落数的目标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分适合臭氧处理的除去对象和适合后期 的消毒工序的除去对象,通过各自的处理工序,从而能够达成水质目标, 降低整体工序的运转成本的液体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体处理装置,具有:供污水再生水用 的被处理水流入的臭氧接触槽;设于与所述臭氧接触槽连接的流路上的水 质计;与所述流路连接的紫外线照射槽或向所述流路注入氯剂的氯注入装 置;对所述臭氧接触槽的臭氧注入率、所述紫外线照射槽的紫外线灯的输 出值或从氯注入装置注入的氯剂的氯注入率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及对所 述控制装置进行输入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从所述输入装置输入的色度的目标值和由所述水 质计测量的色度的测量值的差值来控制所述臭氧接触槽的臭氧注入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67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