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镍氢电池组恒压充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68566.4 | 申请日: | 200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1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匡德志;宋祥;葛建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镍氢电池 组恒压 充电 方法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镍氢电池组上进行恒压充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用动力电源系统和各种大型储能电网装置的应用,镍氢电池组 采用恒流充电方法和上述充电截止控制条件与产品整体设计配置不适应,镍氢 电池组通常采用恒流充电方法为,其充电截止控制条件为充电时间(t)、电池 温度(dT/dt、ΔT)、电池电压变化-ΔV等。
而传统的恒压充电转浮充方法直接应用于镍氢电池组充电和充电截止条件 控制存在如下缺陷:
1)、高温时,镍氢电池组容易被过充电使得电池内压升高,可能造成电解 液外泄而导致绝缘下降和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起弧,从而限制使用和性能 衰减。
2)、低温时,镍氢电池组欠充电有效储电能量少影响正常使用。
3)、当镍氢电池组有若干个低/零电压时,会诱发热失控,影响蓄电池的使 用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电网、 机车用的其充电方式采用非线性恒压充电方式。本发明的另外目的在于串联式 的镍氢蓄电池组中出现有若干个低/零电压时,采用非线性恒压充电方式可避免 热失控,确保蓄电池使用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镍氢电池组恒压充电方法,所述的充电 方法在恒压充电条件下当满足4种判别模式中任何一种状态参数时停止充电, 可以使通过串联方式镍氢蓄电池组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充到最大容量并且安全可 靠,其判定模式:
1)、蓄电池组的充电电压呈逐渐上升逼近充电恒压设定值而充电电流呈连 续下降趋势其电流与时间的变化率dI/dt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25-0.01。
2)、充电电流出现+ΔI,即充电电流出现不减反增时必须立刻停止充电过 程,+ΔI取值范围0.01-0.10C。
3)、电池荷电量SOC估值大于93%。
4)、单次充电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
本发明所述的恒压充电的最大电流不大于2C,适用于对蓄电池组中含有0 压单体蓄电池进行恒压充电,也适用对蓄电池组中不含有0压单体蓄电池进行 恒压充电,适用在-30~55℃下对蓄电池组进行恒压充电。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本发明通过研究安全和效率相结合的电池组控制策 略,从技术和控制层面上提出一种可行的镍氢蓄电池组恒压充电策略及控制方 法,提高镍氢蓄电池组的使用安全裕度,从而达到保证车辆电源系统和储能电 网系统在试验中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非线性恒压充电方式电压与温度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所示,一种镍氢电池组恒压充电方法,所述的充电方法在 恒压充电条件下当满足4种判别模式中任何一种状态参数时停止充电,在镍氢 电池组设定恒压充电电压数值门槛、最大充电电流选择2C倍率及以下时,以下 情况下通过判别模式可以使通过串联方式镍氢蓄电池组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充到 最大容量并且安全可靠,其判定模式:
1)、蓄电池组的充电电压呈逐渐上升逼近充电恒压设定值而充电电流呈连 续下降趋势其电流与时间的变化率dI/dt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25-0.01。
2)、充电电流出现+ΔI,即充电电流出现不减反增时必须立刻停止充电过 程,+ΔI取值范围0.01-0.10C。
3)、电池荷电量SOC估值大于93%。
4)、单次充电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
本发明所述的恒压充电的最大电流不大于2C,适用于对蓄电池组中含有0 压单体蓄电池进行恒压充电,也适用对蓄电池组中不含有0压单体蓄电池进行 恒压充电,适用在-30~55℃下对蓄电池组进行恒压充电。
与以往恒压充电方式的对比详细阐述:
1.以往采用充电电压与环境温度线性的恒压充电控制的缺点: 实际情况为镍氢电池的容量和电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非完全呈线性, 而是在低温时变化率更大些,以往采用线性关系进行恒压充电就会出现不是高 温就是低温即总有一端难以达到希望的安全和效率相结合的充电储电量。
非线性恒压充电控制数学方程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85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